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程改革 >> 内容

推门看课 同伴互助 教学比武

时间:2011/10/14 11:14:42 点击:

  核心提示: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育之计,教师为本。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营造研究性工作氛围,让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研究中成长。教师的发展需要建立以校为本的研训机制,这是教师成长最有效方式。学校对教师的...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育之计,教师为本。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营造研究性工作氛围,让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研究中成长。教师的发展需要建立以校为本的研训机制,这是教师成长最有效方式。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既要“挖空心思”,又要勇于创新;既要专家导航又要草根行动。让教师在教育实践的广袤原野上,采摘属于自己的教研之花,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推门看课——体验课堂原生态

何谓推门看课?即听课人(多为学校及上级教育管理行政、业务领导)在听课前根本不事先通知授课教师而进入课堂听课的一种方式。

推门看课的方式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它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得到推广,并有着较强的生命力。推门看课,看的是一种不做任何“包装”的原汁原味的课,是一种原生态的课,也是教师综合教学素质一种最真实的展现。

很多情况下,人们总是用一些公开课,或示范课的标准来检验老师们的课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领导平时听的最多的就是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他们潜意识中就把公开课与示范课的标准当成了评价老师们每天上课的标准。我们不否认公开课与示范课在引领课堂教学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完全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课堂,不仅不实际,也容易让我的课堂教学走进误区,不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真实、有效的提高。

因而,我们有必要走进每一位教师最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去,真切地感受普通教师原生态课堂,总结这些朴实的课堂教学特点,帮助我们建立起真实、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对教师,对课堂,对学校的评价与指导意见才能真实、有效,才会有针对性。

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靠一、两节公开课得来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不是靠一、两节公开课就行;学生的发展更不能指望一、两节课应能实现。要真实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打造一支能教能研的教师队伍,抓实、抓好每一位老师的每一堂,是最实际的行为方式之一。

推门看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检验教师自学落实一种课表的自觉行为,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一张课表是基础。学校校长、教研管理人员推门看课,不能只是看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必考的大学科,更要看品德、体育、音乐、美术等一些非考试学科的小学科。

推门看课,曾一度时间受到老师的抵制,误认为这是对老师的不信任,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情绪。那么,我们试想,领导不进行推门看课,老师是否每堂课都在激越的情绪中上出了“精品课”?推门看课,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实践中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经受了教学教研实践的检验,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教研方式,也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推门看课,能让我们真正体验课堂教学的“原生态”。如果方法用得恰到好处,能极大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培养教师的能教、能研综合素质。大凡一些成名的教育家,就是从这样一堂一堂的课中磨练出来的。

二、同伴互助——交流教学真感受

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是校本教研三个基本层次。校本教研活动轰轰烈烈地兴起是在本世纪初期,目前,仍是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点内容之一。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课堂)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在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层次中,“教学反思”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个人行为,“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则是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一种极有效的方式。

“同伴互助”最基本的呈现方式,就是教师间相互开展听评说课活动。许多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主讲校级以上公开课不少于1节。老教师(50岁以上)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0节,中年教师(40—50岁)不得少于15节,青年教师(40岁以下)不得少于20节。”由此可见,教师间的相互听评说课,是学校校本教研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通过教师间相互听课,能够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特别是通过听课,了解学生在各个学科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分析原因,找出改进方法,以便更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自己上课和坐在别人的教室里听他人上课,其体会和收获是不一样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用心看自己上的课,不容易发现什么问题,不容易突破自身的框框、模式。如果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其他教师上的课,目睹活生生的课堂,自然就会有“旁观者清”的感觉。教师相互听评课,可以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艺术、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能力。

听课评课说课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说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中青年教师有许多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与智慧,而教龄只有1—5年青年教师身上充满了向上的活力,有着很大的发展上升空间,是学校今后发展的希望所在。通过优秀或成熟教师的传帮带和青年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定会相得益彰,强师兴教、内涵发展、专业提升一定会结出新的课改硕果。

但是,相互听评说课活动,不能走过场。尤其是评课,不能是听完一节课之后,大家坐在一起以一番恭为话来替代教学点评。评课,是一种教学经验的交流;评课也是一种学术研讨。对教学中一些共性问题应该是各抒已见,交流课堂教学的真切感受,积累和提升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而不应该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否则,就失去了“同伴互助”的意义。

教师相互听评课,应该形成一种常态机制,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自觉的教研行为,如果是为了完成每学期听课15—20节的“任务”,那这种“同伴互助”的教研方式就更没有什么意义了。

三、教学比武——构建才华展示台

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其实就是苦练内功,积累经验,提升成果。当我们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并成长学校“品牌形象”的时候,他们就需要一个舞台以展示自己。

说实在的,农村小学教师很少要机会走出参加“高规格”的教研活动,欣赏、学习名师的优质课,更别说是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分组织的教学竞赛了。如何向外界推介自己学校的“品牌”?这就要求我们领导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真正达到“以比促学、以比带训、以比择优”之目的?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教学比武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以比促学” ,学,即认真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新课程改革和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这必须形成一种常态机制,而不应该是为了应付一次活动,每位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5000字左右的学习札记,当活动一结束,“札记”丢在了一边,学习的意识又淡化下来了。如此,“以比促学”的活动目的也就大打了折扣。

其二,精心组织,科学实施。结合学校实情,精心组织好每次活动。学校领导一定要把每次活动看作是全体教师能力展示的大舞台,为他们做好细心地谋划,为他们热心地服务。学校一定要成立专班,校长要亲自挂帅,并结合学校实情,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使“比武”每个阶段的活动都能落实到实处,切忌活动走过场。

其三,全员参与,以比带训。课堂教学比武,是为全体教师构建了一个能力展示的大舞台。既然是一个“大舞台”,那么人人都应该走上这一舞台以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不能把比武活动搞成几位“教学能手”的表演台, 要求“组织全体教师人人上好公开课,全面开展说课、议课、评课活动”。在本校范围内认真开展好全员性的公开课,说课、议课、评课活动,就能达到相互学习“以比带训”之目的。

其四,原汁原味,追求真醇。“比武”的重头戏是“以比择优”,开展课堂教学比武活动,做课的教师难免要做一些课前准备,除认真研究教材备好课外,还要制作课件呀、熟悉武装学生呀什么的,这都无可非议。但是,以往我们有的竞赛课搞成了放电影式的、热热闹闹的课件展示课;优秀学生唱主角的“表演课” 。那些五花八门的课件,确实让人有一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的感觉;那些优秀学生精彩的“表演”也实在令人羡慕……其实这是一种“浮华”现象。我们应该细心思考是,这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生在哪方面的能力得到的培养,“三维目标”落实了没有……有的教师甚至说,最怕我班学生接受上竞赛课,因为竞赛结束后,教师还得“补火”甚至是重上一遍。

再者,大凡是竞赛课,一般都是由教师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并要提前好几天做准备:参赛教师试讲、专家点拨、同伴评课、修改教学设计;再试讲、再评价、再修改订正教学设计……“精心” 准备好了之后,参赛者还要带上好几名“助教”去陪同。这样的竞赛课,原汁原味的成份就少多了。我想,如果参赛者只能是在评委的组织下,以抽签的方式提前半天甚至是提前一天决定参赛者的教学内容,然后参赛者自己去做好准备后参赛,这不是更能比出真本领吗?这样的竞赛课,或许就更能看出一位教师的综合素质,更能体现课堂教学原汁原味。

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竞赛课,一定坚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课堂教学必须丢弃浮华,追求真醇。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培养一支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始终坚持高举教育科研的旗子。学校的教研活动一定要形成常态化机制,必须长抓不懈,不能是为了某一项大型活动轰轰烈烈地抓一阵子教研,如果是为了参加什么竞赛课、比武课而抓教研活动,这样的教学研究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也不能达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之目的。

让我们为永恒的教育科研而不懈努力吧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网站(www.zyyz.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yyzjwc@126.com 移ICP备1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