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招生考试 >> 高考会考 >> 内容

07变化之考试内容及要求(二)

时间:2011/9/29 17:17:00 点击:

  核心提示: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及要求”包括“考核目标和要求”与“考试范围”两个子部分,这是《说明》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谨对其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做一简要解释。   (一)考核目标和要求   在这...
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及要求”包括“考核目标和要求”与“考试范围”两个子部分,这是《说明》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谨对其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做一简要解释。

  (一)考核目标和要求

  在这里,《说明》首先为文综考试作了一个基本定位,即:“强调对思想政治、 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文综”考试必然要尽可能地强调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体、综合把握”,命题“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等。当然,鉴于目前普通高中课程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这种“综合性”的要求和体现还只能是初步的、尝试性的,在整体上所占的比重还只是少量的。

  据此,并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基本思维过程,《说明》拟定了“文综”科目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共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基本目标;而“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在本《说明》的每一考核目标之下,均包括三项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

  1、如何正确理解、把握“获取和解读信息”考核目标?

  从考试的角度讲,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确,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在这一考核目标之下,具体要求包括3项:“(1)从题目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要求;(2)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并合理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其中,对于第2项要求,主要应理解和把握这样几个关键词:一是所谓“快速”,主要是指时间要求,即要求考生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信息的获取;二是所谓“最大限度”,即指要最大化地获取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三是所谓“有效信息”,它是指试题所包含的信息中,对作答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内容。对于第3项要求,关键是要把握所谓“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的含义。作为综合性考试科目的试题,虽然涉及不同的学科内容,但在试题的设计上必然有一个主题(或问题),这个主题或问题,就是解读信息的钥匙。而所谓“综合性信息解读”,就是提炼出信息主题,并理清主题与分主题的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把握“调动和运用知识”考核目标?

  从考试的角度看,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将学科的知识系统与试题的测试系统进行连接,并根据试题的要求,对学科知识重新组织、整合,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

  在这一考核目标之下,具体要求也包括3项:“(1)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与试题的有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对相关问题作出必要的判断;(2)根据试题的要求,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重要信息,理解和分析问题;(3)根据试题的要求,自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及基本技能解决问题,适当体现学科渗透。”与以往“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相比,在这3项要求当中,最引人注目的应当是第2项,即“根据试题的要求,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重要信息,理解和分析问题”。可以说,这是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关于学习方式转型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在选拔性考试中的具体体现之一。例如,对于一些需要涉及时事政治部分的知识内容来综合解决的问题(历史、地理学科也同样),就应更多地需要考生借助和运用平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相关知识储蓄,如果单凭课本或教师传授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项要求所强调的,主要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考核目标中的知识和信息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这一要求对于考生(以及高中教师)的启示应当是:平时的学习(包括课堂教学)决不能是“封闭式”的,而应当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意多方面的观察和积累,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第3项要求则是在第2项要求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综合性要求,与前一项要求相比,它更加强调了考生主体“自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以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一点,是大家不应当忽视的。在这里,所谓“适当体现学科渗透”,是指在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体系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学科之间的联系。如果从考试的角度来理解学科间的渗透,主要是指:一是能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观察地理现象和政治现象,能够从地理和政治学科的角度观察历史事物;二是对某一种现象,能够初步做出符合社会科学一般要求的分析与概括;三是根据试题的要求,能够选择分析问题的最佳角度和使用适当的原理及方法;四是具有良好的综合思维品质,分析问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探究性,等等。

  3、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描述和阐释事物”考核目标?

  所谓“描述”,是指对有关事物进行细致、全面、准确的表述;所谓“阐释”,则是指对有关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和说明等有意义的解说。“阐释事物”最基本的思维活动是分析,它是与综合相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结合起来。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目的,二者是辨证的统一。分析能力的高低,反映出思维的品质和质量,关系着能否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阐释事物的能力,可以通过考生对问题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

  在这一考核目标之下,具体要求同样包括3项:“(1)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准确描述或说明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基本观点等;(2)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并把握相关事物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3)分析、比较试题所涉及的事物、现象,作出科学的综合阐释。”在这几项具体要求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论运用哪种表达方式,一定要注意描述和阐释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要注意不同学科术语的正确把握和运用。其中,第3项要求主要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综合性试题而言的。所谓“综合阐释”,既包括学科内的综合,也包括一定程度的跨学科综合。

  4、如何正确理解、把握“论证和探讨问题”考核目标?

  这是最高层次的考核目标。所谓“论证”,是指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这一过程,在考试中主要表现为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的论述和证明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二是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等。所谓“探讨”,是指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考试过程中,由于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亦可能是考生平时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讨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反映出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折射出他们遇到困难问题时不放弃、勇于挑战的坚韧意志品质。

  在这一考核目标之下,具体要求仍然包括3项:“(1)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2)运用批判、借鉴、引用、比较、归纳等方式,对有关现象、问题(或某些观点)进行论证、评论,提出的论据要充分,结论要合理;(3)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出创新性思维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很明显,在这三项具体要求中,突出贯穿的是对考生“创新品质”(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的考查。

  与过去相比,其中的第1项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在“文综考试说明”中尚是首次出现,旨在考查考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而言,一个人如果能够拥有善于从纷纭复杂的各种现象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有深度或有创意的问题的能力,可能在某种意义上会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这里,所谓“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至少是指:一是提出的问题要显示出深刻的思维力度,而不应是肤浅的,流于形式的;二是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材料的主题,具有在一个较新的视野上组织、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的可能;三是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不是无原则的生编硬凑,表述要清晰、逻辑要严谨,等等。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项要求,我们在《说明》的“题型示例”中特意提供了一道相关的题目(见题型示例第12题),供参考。

  本考核目标的最后一项具体要求,也是针对综合性试题而言的。所谓“综合运用”,是一个原则性的提法,在测试当中,试题对此会有特定的具体指向和范围要求。因此,“综合运用”首先要根据试题的要求来确定综合的方向和程度,应当也必须给作答留有展开和发挥的空间,引导和鼓励考生作答的创造性。还有一点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即:虽然我们鼓励和倡导考生在论证和探讨问题时,要“体现出创新性思维”,不人云亦云,对问题要力求做出属于自己的独立评判,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与此同时,又要务必注意强调把握和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由于教育部制定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仅有各学科独立的单科考试大纲,并没有制定“文综/理综”等综合性科目的考试大纲,所以,我们不能把教育部制定的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的单科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及要求,简单地拿来与山东省的“文科综合”科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进行机械对应。山东省“文科综合”科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的表述,是在有机整合了以上三科考试大纲的相关目标和要求之后,按照“文综”科目的特殊要求而重新制定的。尽管两者相比,在考核目标和要求的

  具体表述上存在诸多明显的差别,但在山东省“文科综合”科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中,却已经完全包容了教育部制定的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的单科考试大纲的有关考核目标及要求的基本内涵。

  (二)考试范围

  在文综科目的“考试范围”中,该考试科目所包含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均包括必考和选考两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文综”科目所包含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必考内容中,政治学科除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模块之外,还包括年度间的重要时事政治内容;而地理学科除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之外,鉴于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还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实验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选考的模块和专题”的指导精神,山东省2007年的高考“文综”科目的选考内容范围,与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模块相比,做了较大幅度的缩减。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共保留了8个选修课程模块,作为选考内容。具体为:政治学科为“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历史学科的选考范围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地理学科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对以上规定,可能有些高中学校和考生会质疑:本来我们开设或所选学的模块要比列入考试范围的多,这样一来我们多开设和选学了的内容岂不是做了“无用功”?我们认为,事实上恰恰相反。仅就“文综”科目所包含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来看,它们的选修课程模块内容,基本都是在其必修课程模块基础上的专题化拓展和延伸,所以,如果考生平时选修的内容更多,它不仅不会是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于深化理解、掌握必修模块的相关知识内容,反而具有积极帮助和促进作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规定,仅仅是针对2007年高考而言的,对此,将来还可能会根据课程实施的进展状况等多种因素,进一步做出调整、变通。所以,上述规定对于目前在校的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未来的高考来讲,并不具有指导意义。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以上所列举的“文综”科目所涉及的个别学科因特殊性要求,而在考试模块的规定上有所变通,或基于考试的需要而在某些逻辑次序(如历史)上有所调整之外,所有列入考试命题范围的具体知识内容,均是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等指导性文件的有关规定而制定的,不存在与之不一致的问题。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网站(www.zyyz.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yyzjwc@126.com 移ICP备1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