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招生考试 >> 高考会考 >> 内容

文科综合——山东省2007年高考试题专家分析、评价意见

时间:2011/9/29 17:17:40 点击:

  核心提示:2007年山东省文综试题认真贯彻了各科课程标准、国家考试大纲和我省考试说明的要求,体现了能力立意,与以往教育部试题相比,在保持了试卷形式和内容的稳定性的同时,又兼顾了多样选择性和地方特色。试...

  2007年山东省文综试题认真贯彻了各科课程标准、国家考试大纲和我省考试说明的要求,体现了能力立意,与以往教育部试题相比,在保持了试卷形式和内容的稳定性的同时,又兼顾了多样选择性和地方特色。试题选材典型、立意新颖、视野开阔、思路畅达、设问灵巧、逻辑严谨,既能较好地测试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能有效地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认知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

  一、政治
  1、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2007年我省高考政治试题从各方面很好地坚持了这一特点。试题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的要求,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正确处理好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做到了知识点的选择要为思想政治目标服务。旗帜鲜明地坚持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坚持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从试题的选材上看,从“倡导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到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北京奥运会奖牌的设计与创新,到经典的古训名言;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感言,到青岛“微尘”的事迹……选择的都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可以说整个试卷是一幅生活的画卷,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设问上看,从让学生阅读图片找出揭示的共同主题,到让学生以消费者的身份,写一份“倡导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的倡议书;从让学生以图提示的内容概括山东境外投资的特点,到“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中国2006年度外交活动的年终专稿,确定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从让学生概括说明这一哲学依据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到让学生对山东企业如何实现境外投资的新突破提出合理化建议……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特别是第18题、第20题、第29题第5问,采用研究性试题的形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3、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凸现综合能力的考查
  2007年的思想政治高考试题,进一步坚持了能力立意这一指导思想。 第一,所有试题都是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考查考点知识,没有一道是直接考查基础知识性的试题,这非常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第二,重视对考点主干知识的考查。 第三,试题突出对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的考查。试卷既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考查学生的聚合思维,如第29题中的第5问,先让学生概括主题,再让学生结合材料提供的情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四,试题凸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四种能力目标在试卷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第28题综合考查了考试说明要求的“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等能力。
  4、坚持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体现开放性原则,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今年的试卷在承袭往年高考试题经验的基础上,追求高考改革意识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趋向一致,无论在考试内容的要求上、还是在试题的选材上,无论在考试设问形式上,还是在答案的设置上,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例如,政治试题不仅全面考查了四门必修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还增强了2个选修模块的考查,这在全国首批实行新课改的四个省份中是唯一的。
  5、坚持开发地方考试资源,体现山东地方特色,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突出齐鲁文化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今年山东省高考思想政治试卷的一大特色。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考试资源。试题在选材上注意开发和挖掘我省的考试资源,紧密结合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和成绩,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关心本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心山东、热爱山东,也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第23题选取孔子、孟子的名言,第24题李振声的感悟、第29题的山东省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第37题的青岛“微尘”爱心群体和济南“雨点”爱心行动等,都能为考生营造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二、历史
  1、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努力反映时代热点
  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历史试题较好地反映了这一功能,整个卷面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2007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的特殊年份,为此,试卷设计了第12小题“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以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谐发展不仅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而且为中国政府所高度重视。针对这一问题,试卷设计了27题“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既能反映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又可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借鉴。民族问题是当代国际关系和各国国内关系的重要而敏感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试卷14题以1953年版人民币设计为主题,围绕民族关系设问,以考查考生对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相关知识的了解。
  2、增加乡土气息,体现地方特色
  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的出现与历史研究的发展息息相通,反映着健康向上、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为体现这一特征,第29题将山东置于世界范围内,突出其在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并以在中国近代教育界开风气之先的登州文会馆、山东大学堂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设题,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3、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2007年历史试题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主导,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同时又注意避免脱离实际,反映考生的不同水平或具体情况。在题量和难度方面,与去年的国家卷大致相当。同时,试卷也呈现出了较多创新:(1)构架新。例如,选择题打破了依次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的排序模式,而注重文化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2)情景新。 注重情景设置,尤其注重区别于教材的情景设置,这在绝大多数题目中均有体现。(3) 材料新。注重原始、稀见材料的引用。例如,第29题引用了登州文会馆和山东大学堂的课程表;第34题选用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征婚广告。这些材料鲜活可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4)立意新。立意有层次之分,小至图片选用、材料采择,大至论述题甚至整个试卷思想的创设、框架的建构,可说处处都有立意。(5)视野新。试题注重对学生世界意识、世界眼光的测验,如第9题和第10题,第15题和第16题,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考察,以培养学生的世界史观。
  4、注重对基本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第27题中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题目则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并给予简要说明,允许考生各抒己见。这就增大了考生自主答题的空间,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

  三、地理
  1.注重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凸现综合性特点
地理试题不偏不怪,不回避重点,着意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第1-8题较为全面地考查了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自然地理要素(大气、地貌、水文、植被等)时空演变的基本规律,人文地理中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人口增长和迁移等基本理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基本的读图能力和计算技能等。
  第26题通过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等不同角度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整合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相关的地图知识,突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线,体现出综合性强的学科特点。
  2.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突出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
  试题强调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基本取向,充分体现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即注重考查考生在“双基”掌握基础之上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如第26题,重在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基础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能力、思维品质的综合和发散能力、书面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等。
  3.贴近社会现实,关注热点问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与创设
  地理试题注意体现时代性,着力反映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并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为此,地理试题取材广泛,涉及了我国铁路干线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循环经济、人口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青藏地区的旅游业、我国的干旱灾害、长江三峡水库的环境问题等等。以这样的素材为考生搭建考试平台,不仅增加了试题的可读性,而且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彰显地方特色,兼顾试题的公平性
  试题关注乡土地理,体现地方特色,注意培养考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观念和热情。为了避免出现地域不公平,试题借助外商投资这一新的问题情境,从区域整体发展切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网站(www.zyyz.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yyzjwc@126.com 移ICP备1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