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校管理 >> 备课组管理 >> 内容

关于体现素质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时间:2011/1/5 9:01:06 点击:

  核心提示:关于体现素质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堂好课”的标准一、基本要求。 1.实现三个转变:课堂教学应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由“灌输型”向“启发型”转变,由“结论式”向“过程式”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关于体现素质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基本要求。

   1.实现三个转变:课堂教学应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由“灌输型”向“启发型”转变,由“结论式”向“过程式”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处理好五个关系。

   ⑴引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是引导,引导的实质是“诱导”;学生是主体,主体主要体现在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上。引导与主体要有机结合,启发诱导、组织指导学生主动学、积极思、自觉练。

   ⑵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为了学,教要落实到学,教要服务于学。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教师如何教,而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必须围绕学生的学设计教、组织教,为学而教,以学论教。

   ⑶情与知的关系。要把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知协调,创设教学情意场,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⑷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打好基础,课外发展特长,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谐发展。要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禁课外补课。

   ⑸课堂心理因素的结构关系。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师忌语,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3.转变三个观念。

   ⑴转变目标观念。要树立以下目标:

   ①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创新素质。要自觉地研究学生,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使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为创新而教,创造性地教,努力消除偏见、偏爱等阻碍创新素质发展的心理因素,满腔热情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创新素质。

   ②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自由发展。要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求新求异,学有特色,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⑵转变教法观念,树立新的启发式教法观念,积极实行讨论式教学。

   ①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应提高对激发兴趣方法的教学价值的认识,加强对这类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如让学生明确课程的教学体系及课题的学习目标的方法;灵活组织教学过程,有模式不唯模式,避免程式化的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引疑释疑的方法;开拓视野,引进时代活水的方法;制造认知冲突,加强训练强度的方法;开展讨论、辩论或竞赛,创设成功条件的方法;让学生“亲其师,乐其学”的方法等等。

   ②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在自我实现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自我力量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一切教法的应用都应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发展。

   ③要坚持智力操作。应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智力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新知。

   ⑶要转变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二、主要标准,分科学性标准、过程性标准和效果性标准三个方面。

   (一)科学性标准。

   1.教学思想的科学性。主要看是否运用现代教育的观念、原理、原则指导课堂教学,是否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是否有按照现代化教育要求,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

   2.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主要看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和学科教学法要求、教学逻辑原则、思维科学和学习规律。

   3.传授知识的科学性。科学地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主要看是否吃透教材内容,努力追踪现代科学技术,在知识传授中有无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二)过程性标准。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一堂好课的主要标准,因为它体现了教学整体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过程性标准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师素质六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优化标准。

   ⑴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完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训练;

   ⑵是否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否被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所感知;

   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思维逻辑、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规律。

   2.教学目标的优化标准。

   ⑴“知识、能力、觉悟”三维教学目标是否明晰恰当,符合《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⑵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符合目标分类学原理,具有恰当的教学目标参照系,即在知识——行为双向层次的交点上确定出合理的教学起点、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

   ⑶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设计技术的要求,即具体化、操作化和具有可测量性。

   3.教学模式的优化标准。

   坚持有模式不唯模式。

   ⑴是否坚持目标导向和目标控制;

   ⑵教学秩序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⑶教学模式有无明确的理论依据和教学情境根据;

   ⑷是否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实现目的,即呈现出是认知结构还是人格发展、人际交往、行为训练等;

   ⑸教、学、练是否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有没有做到“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思为主攻”。

   4.教学方法的优化标准。

   ⑴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多样性,能否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⑵教学方法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从教学内容的特性出发,从教学模式时空结构的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功能出发;

   ⑶教学方式能否做到灵活性和实效性的统一,是否符合学习规律,作用于学生,能产生最佳效果。

   5.教学技术的优化标准。

   ⑴是否能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选用教学工具和多种教学媒体,调动学生全部感官去感知信息;

   ⑵教学操作技能是否熟练、规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⑶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实用,符合知觉规律,发挥纲要信号的教学功能。

   6.教师素质的优化标准。教师素质的要求体现为:语言标准,表达效果好;仪态端庄,稳重大方;功底深厚,教法娴熟;具有个性,优势特长;具有独到的教学经验,形成独有的教学风格,呈现独特的教学艺术,体现独创的创造性思维。

   (三)效果标准。

   课堂教学效果应具有全局性和完备性,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得到发展;既有教的效果,又有学的效果;既有显现的效果,又有潜在的效果;既有目前的效果,又有发展性效果。所以课堂教学效果要落脚于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现上。效果好的标准为:

   1.教学效果优质与高效的统一。

   ⑴教学程序运行严密紧凑,课堂容量和密度合理,有利于学生发展于“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⑵能调动学生潜力,知识有深度,思维训练有力度,能力培养有效度;

   ⑶课堂效率高,整体效益好。

   2.教与学的统一。

   ⑴教师的引导作用:

   ①启发思路,诱导思维,指导学习,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②引发兴趣,激励动机,调动学习的心理动因;

   ③揭示思路,总结规律,组织变式、迁移的学习活动。

   ⑵学生的主体作用:

   ①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学习的期望值高;

   ②学习兴趣浓,主动进入学习过程;

   ③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思维活泼;

   ④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差、中、优各类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⑶讲、学、练的统一协调。

   ①抓住关键环节,讲得精炼,具有启发性、深刻性、逻辑性,突出重点,思维突破恰到好处;

   ②练得充分,具有层次性和系列性。层次性能体现技能形成训练;方法、思路训练;变式、迁移能力的培养训练。系列性能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参照系的要求。

   ③学得活泼,即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目标和集体教学目标相统一,“个体学习责任”和“集体竞争合作”相统一,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符合学生学习的课堂能力波动规律。

   3.教学目标价值体系的完备性。

   ⑴“双基”目标达成度符合达标要求,补救学习效果得到落实;

   ⑵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训练和发展;

   ⑶情感教学得到充分体现,教学中做到认知和情意活动的协调发展;

   ⑷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发展学习态度和意志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三、关于“一堂好课”的评价理念。

   评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机制。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要求,对“一堂好课”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必须把握好评价的本质,确立新的评价理念,以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1.淡化等级,体现关怀。

   评价的真正目的在于真诚地指导和帮助教师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而不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下结论。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淡化等级性评价,强化教育功能,体现人文关怀。要从对被评价者的关怀出发,既严格要求,又设身处地,分析情况,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体谅他们,理解他们,真诚地帮助他们。评价者不要做法官,而要做合作的伙伴、治病的医生。在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者要充满尊重和信任,通过评价,发现、承认并提升被评价者的价值,使评价成为一种关怀的手段和良好的教育行为。还要充分实施自我评价,唤醒被评价者的主体意识,确立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让被评价者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明确优点,增强信心,发现不足,努力改进,提高评价的实效。

   2.淡化结论,强化过程。

   评价的目的不是下结论。结论式评价往往会造成评价者错误的角色定位,或是“钦差大臣”式的,或是“学术权威”式的,这样会使被评价者始终与评价者保持一定距离,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定向、改正、激励功能,评价者必须以指导者、合作者的形象出现,要强化过程性评价,突出教学过程,加强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和研究,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与帮助。

   3.简化形式,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的推进,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变,那就是从对“教师做了些什么”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实际得到了什么”的关注。在教学评价中,应该着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未来一代,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到底得到了些什么,又应该实实在在地得到些什么;他们得到的这些,对他们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鉴于此,教学评价必须实现由注重形式到注重实质的转变,从注重“教”到注重“学”的转变。评价过程主要不是看教师如何教,而是要看学生如何学;不是看教得如何,而是看学生学得如何。评价的指标体系要简化,定量评估要简化、评价程序要简化,要注重评价的实效和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4.重视规范,鼓励创新。

   评价必须规范。规范被评价者的行为,是评价的主要目的和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严格规范,才能使教师象个教师,上课象个上课。但规范的最终目的是推进课堂教育素质化,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规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鼓励教师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是一种更高的准则和要求。但在规范的同时,不能用条条框框去限制被评价者。严格是必要的,限制是错误的。要创新就要敢于冒尖,有时要标新立异,也要允许失败。因此评价时要用新的理念去分析、评价和鼓励,肯定主流、点出不足、指明方向,通过评价促进教育创新。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网站(www.zyyz.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yyzjwc@126.com 移ICP备1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