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校管理 >> 备课组管理 >> 内容

以“学讲学”做法为突破口,构建高效和谐课堂

时间:2011/1/5 9:03:13 点击:

  核心提示:以“学讲学”做法为突破口,构建高效和谐课堂苏联教学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事实上,我们听一节课,不仅要看授课教师运用了什么技术、什么手段、什么方法...

学讲学做法为突破口,构建高效和谐课堂

苏联教学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事实上,我们听一节课,不仅要看授课教师运用了什么技术、什么手段、什么方法,更要看他们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前者谓之“术”,而后者谓之“道”。“术”只是“末”,而“道”才是“本”;“道”是“术”的灵魂,“术”是“道”的表现形式。有时不同老师用同一份教案上同一节课,教学效果也大为不同,其原因就在于“术”同而“道”殊。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从空间看,最基本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立体交叉成复杂的多边关系;从时间看,课堂教学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独立段落。由此看来,如何采取有效模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就尤显关键了。现在,面对素质教育的改革形势,如何更好地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时间少与学生“学”的时间多的矛盾,就成为了素质教育下学校教学质量再提升的关键。

回想从00年新教材的全面改革到高考3+“x”的改革,从04年的新课程改革到目前的素质教育改革,我校始终本着不盲目、不冒进的原则,冷静思考、科学应对,始终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条主线,稳步推进。先后进行了集体备课的完善、实施了“精讲精练”课堂教学改革、落实了教研室提出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改革,面对素质教育下教学新问题,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进行了“学讲案”课堂教学试点改革,结合我校省级课题 “学生自主管理和学习的实践与指导”,要求各年级从现在开始都要进入实施阶段。现在学校总结一些学科组成功的做法,推行“学讲学”的做法即课前“学”——课前的预习自学,课堂“讲”——课堂上教师精讲导学,课后“学”——课后系统“学”,学会复习巩固、自主完成作业、合作交流、拓展探究等。课堂上重点是以“学讲案”为载体,目的是再进一步明确教师“教”什么,解决怎样“教”,清楚“教得怎么样”的问题,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管理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和“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下面介绍一下“学讲案”的相关内容。

一、学讲案的设计理念

借鉴江苏东庐中学的“学讲案”和洋思中学的“导学案”以及我省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经验,结合当前素质教育下教与学的关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学讲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学讲案”的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二、学讲案的设计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或设置台阶,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精讲精析,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最后,通过课后拓展延伸,反思整理,合作探究,综合实践,提高能力,完成第四次教学。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找出问题,积累经验;在讨论质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在总结交流的学习中共同成长,拓展创新。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从“教会”转到“学会”进而“会学”。

“学讲案”设计的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三种能力一是教学设计中的厨师能力。教师必须用好课标、考纲、教材,精选开发素材,精选认知策略,精设反馈渠道,选好教法学法,用好教学手段。抓“重点”,突“难点”,解“疑点”上下功夫,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最能够展现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下功夫。二是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三是教学中的导演能力。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亢奋的状态。

三、学讲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学讲案”是“问题意识”的深入应用,是集体备课的升华,不是简单的照搬课标、考纲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1、明确学习目标。

2、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注意“学讲一体”和学生有效学习。

 “学讲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关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透课标、考纲要求,解决学生应考知识、能力层次需求的问题;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五个吃透,五个解决】

四、学讲案设计的“四个”基本环节

“学讲案”的设计经历了由粗到精,由师到生,由表及里的过程,形成了提前进行个人设计集体研讨优化设计以学为主考虑设计以学定教完善设计分层把关保障设计,确保质量的操作流程,并通过轮流设计、交流研讨、课后反思、不断改进等措施,达到学生学有所得,师生共同成长的效果,确保了教学设计的落实和自主学习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教和学的有效性。

“学讲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不同学科的课内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关注所有学习过程等方面。【三个关注】“学讲案”课时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过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一般有四个环节:①课前预习导学;②课堂精讲研讨;③课内精练巩固;④课后拓展提高。【四个环节】

“课前预习导学”的设计意图: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能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学讲案”的课前预习从具体的内容入手,遵循“问题意识”原则,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情景、新知识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诱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

“课堂精讲研讨”的设计意图: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体现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特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着重精讲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重点知识的迁移、变化,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课堂精讲研讨”一般从“交流课前准备情况”入手,它的设计意图有两个:第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二,为后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讨做准备。

“课堂精讲研讨”的设计关注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教师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成既有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又有新问题的研讨交流平台,使学生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拓展和提高,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课内精练巩固”的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为着眼点。“课内精练巩固”一般分为“同步训练”和“达标检测”。“同步训练”不是简单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同步训练,以达到精选、精讲、精练的目的。“达标检测”部分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一系列测试题,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了“学讲案”的当堂检测反馈功能。

“课后拓展提高”的设计意图:以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为归宿点。课堂学习除了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的总结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课后拓展提高”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在“学讲案”的空白处要写上学后记,关注学生学习后的问题和指导学生有效进行方法、规律等的笔记。

2、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设计下一节课的相关课前学习问题,以及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4、强化规范,明确作业的设计,要求有明确的内容、完成的时间、分层的具体要求、检查的措施、讲评方式等。   

【说明:为了适用,学讲案的形式可以是学案、讲案一体化的(即讲案部分学生也有,可以作为参考),也可以是学案和讲案分开的(即只发给学生学案部分,此时学案、讲案中重要内容要相互一致,同步实施)。但是无论怎样,学讲案不能代替教师的个人备课!】

“学讲案”体现了学生对不同学习内容、学科学习的全过程设计要求,明显提高了使用效益。当然,“学讲案”要有明确的制度保证,才能使得每节课、每个学习环节都有效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使学生的有效学习得以体现。

五、学讲案的编写过程及原则

1“学讲案”的编写来自于全新的备课模式。

新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超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突出学案,优化讲案,以学为主,以学定教,师生共享”。备课具体过程为:(1)寒暑假备课。寒暑假个人了解学生,疏通教材,理解课标、考纲,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握知识体系;(2)主备教师(中心备课人)备课。备课组长在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和两级审核人(名师一人,组长为最后审核定稿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学讲案”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3)备课组集体备课。组长初审“学讲案”后至少在集备前两天将“学讲案”草稿发给全体组员。利用该周的集备,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学讲案”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学讲案”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4)课前备课。上课前1~2天将“学讲案”发至学生,任课教师根据任教班级学情对“学讲案”再行阅读理解和补充;(5)课后备课。授课当天师生共用“学讲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学讲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学讲案”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

优秀的“学讲案”来自认真的备课。这样的备课周期比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扣,虽然看起来过细甚至繁琐,但它是务实的、有效的,是能操作的、可达成的。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摒弃了传统的备课模式,抛弃的是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二是将“集体备课”的课时备课落到了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一份好的“学讲案”,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充分施展的空间;既加速了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熟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又促进了中老年教师的进一步创造;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既体现了合作研究、博采众长,又留有了公平竞争的余地;既把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成了显性思维,把教师静态的个人行动转化成了动态的合作研讨,又为个人提供了个性化探究、建构的可能。由此,备课这一日常的教学业务工作便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培训、教研、备课、上课,不再互相游离,而是逐步达到了和谐统一,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校本教研也就落到了实处。

2“学讲案”的编写要求。

编写“学讲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民主性(师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据此提出了较为宽泛的要求:首先是“学讲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第五,注意“学讲案”与一般教案和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学讲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第六,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学讲案”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大体上说,“学讲案”的编写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六个要求】

六、学讲案的使用原则

首先是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使用要求:

1、根据“学讲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讲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在使用“学讲案”时坚持三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2、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讲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学讲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其次是对教师使用“学讲案”的要求:

1、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学讲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学讲案”(多少酌情而定),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用“学讲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3、用“学讲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4、用“学讲案”进行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七、用好“讲学案”,改革课外辅导方式

(一)改革教师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都需要更新,教学与学习行为方式也需要改变。

第一,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

以前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应围绕着教转。教学关系也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一厢情愿的灌输。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①教师充分认识到教书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教是为了最终不需要教”。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完成作业以及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的培养。②教师教学生要掌握“渔”。课堂上教师要更多的是激以学趣,授以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③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要多些自由实践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布置的作业要少要具有拓展性,敢于也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④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过程而轻结论,很多教师设计问题时还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思路,将隐性思维凸显为显性过程,这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⑤教师大多能在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既注意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学生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提升。所有变化不只是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其实质是教育观、教学观的提升。

第二,教师要牢固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是需要打磨的器物。由这种思维的支配,往往把学生塑造成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改革的实践使教师们充分认识到:①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活跃的气氛,闪动的灵气,智慧的语言,无不显示了学生的巨大潜能。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读书吸收,自己感受体验,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他们才能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感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②学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应将差异看作教育的基础、学生发展的前提,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③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否则,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学习的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和抗拒。只有尊重他们,善于引导他们,他们才会快乐地成长,自由、健全地发展。

(二)由课外转向课内,改革课外辅导方式

为防止穿新鞋走老路,防止教师囿于旧思维、老办法,在动态中把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转变到位,改革课外辅导方式——采取“周周清”的课外辅导方式。

“周周清”采用面批、个别辅导以及补标测试的弥补形式。其特点是以个别辅导为主,集中讲授为辅:以学生自我纠错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适用对象是当周学习内容不能过关的学生。

实行“教学周周清”,一是鉴于师资和生源,既承认差异,又着眼整体提高,要求不过急过高;二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认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一个接触、理解、内化的过程,破疑解难需要时日。一天一清,一堂一清,过于急促,难以内化,教学的氛围也不够宽松,囫囵吞枣只能导致消化不良;而一月一清的教学进程又过于拖沓,教学节奏过于松散,缺少适度的紧张,难有情绪的亢奋、学习的高效。而“一周一清”便于把握教学节奏的轻重缓急,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周周清”是在教师认真批改作业、认真测评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事实上无论哪一类学生都会有不“清”的时候),查漏补缺。要求教师增强课堂反馈及评价意识,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教学信息,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失误持宽容态度,积极期待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为学生的进步创造机会,维护学生的自尊和持续学习的热情。

“周周清”是在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前提下,进行再学习、再强化、再巩固、再提高,从而掌握本周所学内容。也以此施加适度的压力,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加课堂“负担”,如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思维的力度,加大课堂学习的效度,以减轻课外学习的负担。

八、“学讲案”的实施,优化了教学过程

“学讲案”的实施,旨在实现了学教相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1、运用“学讲案”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得以实现。

课下——教师备课、指导、梳理、了解学情,及时诊断、辅导、反思提升。

学生自学、思考、尝试、暴露问题,及时纠误、达标、小结拓展。

课上——教师避免重复,创设氛围,抓住契机,因生制宜,启发诱导。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交流、标新立异、互助合作、化知为能。

2、运用“学讲案”的教学活动,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学讲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学讲案”)走向教师的转变,优化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备课一上课一作业布置和处理一辅导一考查一教研)和学习过程(预习一听课一复习一作业一实验一考试),体现为:充分预习、优化复习减少考试、重在体验激发灵感、增强自信。其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如下表所示:

学生

活动

尝试体验(自主性学习)

交流感悟(发展性学习)

收集知

识信息

预习基础

知识

提出

问题

质疑

释疑

交流

讨论

寻求

结论

力求

突破

教师

活动

创设问

题情景

编发

学讲案

设疑

导学

辩疑

解难

启导

发现

引导

迁移

鼓励

创新

设计诱导(指导性教学)

启发引导(合作性教学)

八、“学讲案”的优势

“学讲案”是一种“集智”的结晶,是一种集教师学生“学案”、“教案”、“作业”为一体的文案,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学生上课以“学讲案”为载体实施教和学的模式。它有六大优势:

    一是实现了教与学合一。“学讲案”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体,一份“学讲案”在手,目标明确,话题集中,课堂上的效益明显增强。

    二是体现了教师的集智。“学讲案”的设计是全体老师共同完成的,也就是说,一份“学讲案”就是一位好老师。

    三是创新了学法、教法。改变了以前死教书,教死书的旧方法,变为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兴趣,授予学法,教学中更注重过程而轻结论,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与价值的提升。

    四是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教师在教之前,学生必须先学,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自己概括、推理、发现规律,增强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信心。

    五是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经过努力,大多数学生都能发现目标,中等生、学困生就逐步树立了自信,培养了学生迎难而上,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

    六是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学讲案”的使用要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网站(www.zyyz.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yyzjwc@126.com 移ICP备1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