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经验交流 >> 内容

提 问 的 学 问

时间:2011/1/5 9:08:25 点击:

  核心提示:提 问 的 学 问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应做到“正确地运用、科学地设计、巧妙地处理、恰当地评价”(前两者主要讲教师应如何“提好问”,后两者...

提 问 的 学 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应做到“正确地运用、科学地设计、巧妙地处理、恰当地评价”(前两者主要讲教师应如何“提好问”,后两者主要讲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正确地运用 “提好问”涉及“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提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适时 当学生欲知而未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产生困惑的原因,掌握好“火候”,提出有一定针对性的问题,及时解惑。 2.适中 要做到提问难易适中,首先要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形象一点说,所谓“适中”,就是“使学生蹦一蹦能摘到桃子”。 3.适量 “适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提问的总量要适中,二是频率的分配要合理。一般来讲,在教学的起始、中间与结尾,提问的频率较高;而在这三个环节之间,提问的频率较低。 4.设问要准 所谓“准”,就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出发点即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性即本课的重点、难点。 5.问中有导 教师在提问中要有问有导,特别要在“引导”二字上下工夫。 6.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一定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可采取分层提问的办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为赶进度而在提问与答问之间缺少必要的间隔与停顿。 二、科学地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树立全员发展的观点,使学生个个参与其思,人人得以其问。具体要求是: 1.为学习困难生设计“专供性”问题 教师在为学习困难生设计“专供性”问题时,应该降低难度,使学习困难生能独立回答。这样,既能满足学习困难生渴望成功的心理要求,又能激发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为大多数学生设计“大众性”问题 教师在设计“大众性”问题时,要拓宽提问面,讲究角度,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这样的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优等生有发挥的余地,中等生能正确解答,学习困难生也能有所领悟。 3.为照顾学生间的差异,可设计“层递性”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别设问,以使学生各得其所。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难度的问题,最易的,较难的,更难的。 三、巧妙地处理 有专家提出:“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争论的精神。教师要做到: 1.善待学生的“插嘴” 学生的“插嘴”,正是他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表现。对这样的“插嘴”,教师应取欢迎和鼓励的态度。 2.允许存疑 有时,教师会被学生问倒。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并存疑。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纷纷主动查找有关资料,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教师要通过再研究、学习后,如实地将问题解决结果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热情会更高的,能力也会增强了。 3.鼓励学生质疑创新 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决不人云亦云。学生如有不同于教师或教材的看法,应允许其保留意见。 四、恰当地评价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答问的正误优劣均由教师评判,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除了“巧问引趣促其乐于参与,精问引思促其主动参与”外,还要实施以激励为目的的学习评价。 教师在评价课堂提问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认真听取,不能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更不能责怪学生。对离题的学生,教师应做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生硬地打断。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个人独特见解的要大加鼓励;错误的也不要直接否定,更不要讽刺挖苦,要在肯定学生已经主动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再想一想或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不要随便打断他们的发言。对于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强化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创新的意识。 总之,如果学生时时处在一个受人尊重、被人激励的氛围中,那么,他们的创造欲望就会进一步增强。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网站(www.zyyz.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yyzjwc@126.com 移ICP备1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