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经验交流 >> 内容

教师报:学生探究力(一)

时间:2012/1/5 16:28:38 点击:

  核心提示:学生探究力(一)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添加时间:2011-12-21 11:31:00编者按: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到求知的愉悦。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
学生探究力(一)
来源:中国教师报 

    编者按: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到求知的愉悦。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种种问题,有的缺失探究材料,有的找不到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有的不动脑筋盲目照搬……在问题的导引下,让嘉宾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学生探究力。

 

【问题导引】缺少材料,探究无效
    某教师历史课上出示了这样一个探究问题:西安事变捉住蒋介石后,是该杀还是该放?请各小组合作探究。很快有学生发言:“当然是该杀了,以前他杀了那么多共产党员,现在是共产党报仇的时候了。”教师发现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继续问:“难道没有同学认为该放他吗?”“为什么放他啊!那不是放虎归山吗?”……教师只好说:“应该放蒋介石,因为当时……”探究活动只好就此收手。

【嘉宾解答】
    出现这种探究无效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可供探究的背景材料,学生只能凭已有的点滴认识去解决问题,所以难以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材料是学生探究的依托,那么,教师该如何提供材料为学生探究服务呢?
    一要选取学生无法获取却很重要的材料。如上面讲到的案例之所以探究失败,就是因为学生掌握的资料只有蒋介石残害共产党的一面,而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并不了解,不能理性地分析,所以课堂上才出现了杀蒋呼声四起的状况。
    二要选取能启发思维的典型材料。如在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我为学生提供两则材料,其一是一把刻有“全民抗战”的大刀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漫画,其二是关于抗战胜利原因的几种谜语答案:屈原(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苏武(苏联的武力帮助)。我提出两个问题: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谜语答案是否是主要的原因?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抗战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才是最重要的。
    三要选取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材料。如讲到开辟新航路时,我引入了两则材料。材料一:位于西班牙的哥伦布纪念碑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材料二:2007年10月拉美各地印第安人游行示威,要求把“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他们给哥伦布塑像披上塑料外套,要求世界重新评价哥伦布。我提出问题:材料表明在评价哥伦布问题上,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持不同的观点,试依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谈谈导致他们持不同观点的原因。
    四要选取能多角度反映事物的材料。如讲到改革开放成就时,我创设情境,举办“改革开放30年成果展”活动,出示了3则材料。展板一:“197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表;展板二:“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的三大件变化”表;展板三:“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海峡两岸交往”图,让学生探究相关问题。展板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给展板三确定一个主题,并选择其中一幅图撰写解说词;你认为取得这些成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通过展板从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到平常百姓生活的变化,再到国家大事,多角度地提供历史信息,让学生从中提炼信息,探究结论。
    总之,教师在选取材料时,一定要目的明确,去伪存真,筛选出能启发学生思维,能多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材料。(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一中 李秀笠)

 

 

【问题导引】探究问题谁来问
    问题是探究的中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内动力,提倡由学生自己首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乱象”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是很难的。那么,该怎么处理这个环节?是严格按照“程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呢,还是由教师直接“发布”问题?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或者设计发布问题的过程中又该注意什么?掌握哪些关键?
【嘉宾解答】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的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引导学生生成问题,让“问题”成为课堂探究的“助推器”呢?
    自主预习,发现问题。在自主阅读文本前可以预先假设“感知盲点”,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一定的“认识距离”,形成质疑问题的心理趋势。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背景材料,试着通读文本,在疑难处做上记号。带着主观感受再读课文时,生活体验和文章情理就会发生摩擦甚至碰撞,问题便应运而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同学可能仍然没有问题意识,这需要教师指点导疑途径,可采用编写导学提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预习。学生逐步模仿,最终能独立地列出提纲,进行深层次的预习,达到自己“发现问题”的目标。
    筛选整合,凸显问题。“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自由交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按内容方面进行横向归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纵向归类。不同类型的问题,宜采用不同的处置措施:对陈述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到文本中读读画画就地解决;对具有很强开放性、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则把它着重提炼出来,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主要任务。
    相机而导,化解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要适度“扶”:让零散的问题通过适度指导,集中呈现。还要掌握火候,相机而导,让问题探究步步深入。我班在开展“保护家乡水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时,在实地调查目睹了河水污染现状后,同学们怀着凝重的心情进行了认真交流。但照本宣科的资料朗读,言辞激烈的控诉,不是我们开展该实践活动的目的。茫然之中我及时引导:“现状已是如此,一味地抱怨、愤怒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沉思了片刻,大家畅所欲言:建议将搜集的资料写成文章投到广播站做一期专题栏目;分组深入废油厂宣传水污染的严重性;向有关单位写建议书,提出制止水浪费、治理水资源的合理化建议;设计公益广告,呼吁人们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在大家的深度探究中,预设的目标达成了。
    从质疑入手,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江苏省兴化陈堡中心小学 朱雷云)

 

 

【问题导引】照搬知识伪探究
    我为了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羁绊,让自己从“老教师”成长为“新教师”,在展开复习时,大胆地尝试了探究性教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战时,美国何时参战?二战时,美国因哪一件事情而参战?之后在战争中有何重大举措?”结果,学生很简单地把教材内容照抄了几段,成了不折不扣的知识“搬运工”,既没有提炼、整合,也没有质疑、发现。

【嘉宾解答】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和生活经验等情况不一,他们的探究能力自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因学情而异,不搞“一刀切”。低年级或刚刚练习探究的孩子,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领着孩子探究;中年级和初步学会探究的孩子,教师要帮着他们探究;高年级和探究能力强的孩子,教师要放手让他们探究。
    例如:在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问题:“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吧!谁能说说曹冲是怎样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大象重量的?曹冲的聪明体现在哪里?”设计是基于六年级学生对曹冲称象故事的耳熟能详这样的学情。“曹冲的聪明体现在哪里”的质疑,能有效激发学生回忆和思考。“具体说称象”的追问,能有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曹冲用替换的策略称出大象的经过,激发学生求知欲。
    探究不仅要因学生的学情而异,还要因教学内容而异。
    由于课型不同,教学目标各异,探究的方法也就有天壤之别。新授课,因为学生初步接触新知,就要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练习课要从巩固新知、灵活运用入手,创设情境引发质疑,进行探究;复习课要从回顾旧知、构建知识体系入手进行探究。以问题案例中复习“美国史专题”为例,因为孩子初次经历探究性学习,应降低问题难度:“同学们,学习了‘一战’和‘二战’的历史,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了解?”先有效勾起学生对“两战”历史的回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两战”历史的掌握情况。接着追问“‘一战’时,美国何时参战?因何而战?‘二战’时,美国因哪件事情而参战?之后在战争中有何重大举措?”这样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便于学生对“一战”和“二战”知识的系统提炼和整合,清晰地认识美国当时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同一课型,教学内容不同,实施的探究方法也不一样。例如,“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和“认识几分之一”,同是新授课组织概念教学。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厘米、分米、米”很熟悉,教师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看书自学,探究新知,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和发现。学生通过比划、举例,能够形象地表示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这样,让概念从抽象到具体,学生容易接受。“认识几分之一”的探究就不能“照搬”上述方法。二年级学生对分数知识一片空白,只能从整数平均分入手。可以先质疑“6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接着问“1个苹果你和妈妈两人平均分,每人分得多少?”从而引出半个苹果,即用二分之一表示,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的内涵。
    探究是发现,是明理,是为了超越——不能“照搬”!
(江苏省淮安市城东乡中小学总校 李明)

 

 

【问题导引】探究与展示的关系不清
    在学习《〈世说新语〉两则》的公开课上,教师组织学生探究如下问题:1.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陈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2. 陈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小孩?3. 《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已下车向陈元方道谦,但陈元方仍入门不顾,这是否失礼?4. 请同学们讲一讲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或故事。结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展示的时间不足5分钟,且没有完成“检测反馈”。事后,授课教师抱怨说:“有探究就行了,展示属于‘多余’,如果没有这个环节,检测反馈就可以完成了。”

【嘉宾解答】
    这位老师认为小组成果展示是“多余”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展示与探究的实质。探究是学生积极学习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展示是小组内、全班范围内进行探究成果汇报、交流甚至是暴露问题的一种形式。探究与展示是环环相扣的一个整体,是不能重“探究”轻“展示”的。
    探究为展示提供了前提,展示的精彩恰是探究成果的汇报,如果失去了探究,展示也就失去了精彩。展示为探究成果提供了分享的舞台,如果没有展示,也就没有了质疑对抗,也就不能分享成果。学生展示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小组探究思维的过程,是小组的思想智慧,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
    展示过程也是学生生成问题深入探究的过程。小组在评判、质疑中自然会生成新的问题,这又会促进问题探究的进一步深入。没有问题的生成,探究也就失去了意义,学习体验也就谈不上深刻。
    上述问题中,这位老师之所以认为时间不够,从他设计的探究问题就可以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一个问题纯粹是属于筛选提取信息类的,答案很明确,根本用不着展示。第二个问题属于归纳型的,答案也较为明确,小组内展示即可。第四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展示性问题,根本用不着探究。其实最具价值的是第三个问题。
    显然,这位老师滥用探究,探究的问题设计很不合理。设计了多个探究问题,为探而“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既无实际意义,又锻炼不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忙这忙那,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思维游离、无序,把宝贵的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了。而真正要探究的教学难点没有突破,学生的探究能力又难以提高,最终抱怨没有“检测反馈”的时间是因为展示,展示岂不冤哉!
    可见,探究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把探究真正落到实处。
(湖南省郴州菁华园学校 熊振鸿)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网站(www.zyyz.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yyzjwc@126.com 移ICP备1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