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经验交流 >> 内容

教师报:学生探究力(二)

时间:2012/1/6 16:29:44 点击:

  核心提示:学生探究力(二)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添加时间:2011-12-28 14:50:00   编者按:探究亦称“发现学习”,“发现”的多少与难易,取决于“问题的探究价值”与“探究的条件、方式和流程”...
学生探究力(二)
来源:中国教师报 

  编者按:探究亦称“发现学习”,“发现”的多少与难易,取决于“问题的探究价值”与“探究的条件、方式和流程”。提出一个能激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给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启发引导是探究学习的辅助,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再按照一定的流程与同学合作则是探究学习的法宝。

 

【问题导引】不会提问
    问题应该让学生提出来,而不是教师提出来。只有让学生现场提出问题才是课堂生成,才符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往往存在这样的困惑:一是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随意、肤浅,没有探究价值;二是课文都按照“程序”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否可行?如一些说明性的课文,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很可能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与课文没有关系。

【嘉宾解答】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首先,学生从不会提问,到学会提问,再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一是教会学生从课文标题处质疑。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读了题目,你的脑海中产生了怎样的问题?学生会问: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他们是怎么脱险的?二是教会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后质疑。如教学《给予树》,学生会这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圣诞节前夕,金吉娅给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给家人买了棒棒糖。此时矛盾点出现了,教师引导质疑:你的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而给家人买棒棒糖呢?三是教会学生在课文的重点部分质疑。如《少年王勃》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会就“奇才”“拍案叫绝”等字眼发问,这样的问题紧扣课文重点难点内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四是教会学生在课堂结束时质疑。此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多数问题是课文的拓展延伸,这样的问题更具探究性。如教学《云雀的心愿》,学生懂得了“森林是巨大的水库”、“森林是空调器”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还想知道“森林还是什么”、“森林还有什么作用”,于是搜集资料,拓展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尊重学情,不必严格按照“程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发布”学生学不会的或忽视的探究性问题。如教学小说《桥》,我把课后的两个思考练习题设计为自主探究作业:一是课文中的老汉是怎样一个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二是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他们会提出一些琐碎的小问题,像“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他会喊什么呢?”这时候,问题就应该由教师来设计发布,不然就不会有值得探究的问题,课堂教学就会是低效的。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 韩春梅)


【问题导引】不知探究什么
    我们听的公开课和展示课,大都有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形式。这本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手段,但在听课的过程中,总让人感到别扭。不管讨论是否热烈,是否能产生新的见解,有时甚至连书上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也拿出来探究,有一种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的味道。到底什么内容可以用来探究?以何种方式进行探究?

【嘉宾解答】
    探究要能够探讨疑点和难点。学生的个体思维力所不能及,需要小组的共同智慧来解决。大致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存在疑问,就有探究的必要;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或者个别优秀的学生虽然能够解答一部分内容,但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不够,这样的问题最有探究价值。此时,可以先通过对学讨论,把有差异的内容补平,然后把新问题提交小组讨论。新的讨论、新的碰撞,又产生新的思考,触发新的感悟,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互助,全班进行探究。以语文为例,文本信息是多元化的,学生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课堂又是动态生成的,学生的自主发现自然产生新的疑问,新的疑问又触发新的探究。
    探究要求在留白中不断深入。探究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是问题的开始。在探究中留有空白,有“无招胜有招”的功效。接受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空白能调动读者联想和想象的积极性,去填补作品留下的想象空间,从而创造出读者独特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或引导学生寻找有潜在探究价值的内容,让探究不断深入,结出硕果。
    探究要能够有所发现和创新。新的思维、新的见解,就会产生新的创造。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它使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究、善于创新。有的教材如《〈红楼梦〉选读》,在课文后面设计“初读印象”栏目,要求学生不看参考资料,写出读后的第一印象,意在使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感悟文本,用心灵去阅读,梳理自身的感性体验。不让学生看参考资料,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提出自己创造性的看法。这种创造性的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深入的认知思维品质,能够为今后真正的创造发明奠定基础。
(浙江省桐乡市世纪路学校 徐建利)

 

【问题导引】探究水平低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知识的学习分为4个阶段:一是知识学习的入门阶段,目标是知识的掌握;二是知识学习的深入阶段,目标是知识的理解;三是知识学习的通达阶段,目标是知识体系的建构;四是转识成智,目标是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在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探究的方法与水平是不相同的。怎样随着学生知识学习层次的提高使其探究水平也得到同步提高呢?

【嘉宾解答】
    一、在知识学习的入门阶段,通过阅读教科书训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通过问题导引训练学生阅读教科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前段时间,我在南阳市28中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整堂课我没有给学生讲一点数学知识,只是训练学生读数学教材,教给学生“会把知识变成问题,会讲知识,会解简单题”的读书方法:一是通过读书整体了解知识,二是把知识变成问题,三是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四是明确知识要点,五是能用例子把知识讲清楚,六是能看懂例题,会做简单题。训练结束后,当堂进行课堂达标检测,成绩异常优秀。这说明通过训练学生阅读教科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切实有效。
    二、在知识学习的深入阶段,通过独学、对学、群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生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情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意义重大。编写导学案要考虑3方面的内容:一是本节知识的重难点,二是与本节课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三是与本节知识有关联的后面将要学到的新知识。高质量的导学案要以“问题”为纲,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层次性、关联性、深刻性。学生依据导学案独学是深入理解知识的起步,学生间的对学是理解知识的再深入,学生间的群学是理解知识的升华。
    三、在知识学习的通达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大学科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知识学习的通达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建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建构好的学生,其学科智能水平与前两个阶段相比会有大的飞跃。学生常用的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后画知识结构图,如果每节课、每一章节都画,非常有利于探究力的提升。优秀教师的实践还证明,通过引导学生大学科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学科学习的教学策略是“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全局着眼,局部完善”。
    四、在转识成智阶段,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完了“电学”知识,就能进行简单的电路操作;学完了“测量”的知识,就能进行生活实际的测量;学习了英语,就能与人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二是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把知识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并用于自己的人生实践,“君子之学以美其身”。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两大方面,一是对客观世界的探究,二是对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究,前一种探究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后一种探究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在实际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有效地培养了探究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薛永宽)

 


【问题导引】探究缺流程
    有的老师探究意识不强,传统的讲授仍牢牢控制着课堂;有的老师知识教学不到位,忽视知识的预设和生成过程;有的老师虽创设了新颖的情境,开展了多彩的活动,但“一招半式”的所谓探究,割裂了“情境——问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运动。从整体上看,探究活动肤浅,缺少思维深度;问题处理机械,缺少技巧智慧;探究环节散乱,缺少有机整合。

【嘉宾解答】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型教学流程,努力使教师研究性的教和学生探究性的学 “珠联璧合”。
    一、目标与预测。在分析学生特征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地叙写、落实三维目标;依据目标,对教学过程和探究活动进行超前思考和预设,以优化教学过程。它像指示灯一样保证教学从起点朝着预定方向前进。
    二、情境与问题。本环节从创设有教育和启发意义的情境出发,以问题为动力驱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以问题为纽带,探究隐含于情境和问题背后的学科知识,教师以问题为桥梁,实现探究环节的前后呼应、教学节奏的起承转合。
    三、学教与互动。教师研究性的教和学生探究式的学是内在一致的,它们应该成为教学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内容。师生一起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活动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研究——探究”之法,虽然崎岖坎坷,曲折难行,但有寻古探根、追问思辨之乐。
    四、知识与建构。一方面,教师应提示学、指导学、组织学,集中力量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地通过体验、思考等活动,主动探究、建构内化知识。在“情境——问题——知识”这一主线的矛盾运动和学与教的互动探究中,努力使课程文本形态的知识,转化为课堂活动形态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运用和实践形态的知识。
    五、评价与反思。一是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即练即评、激励赏识,二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探究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不断提高学和教的水平。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董旺森)

 

2011年12月21日  第412期6版

作者:不详 来源:教师报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网站(www.zyyz.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yyzjwc@126.com 移ICP备1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