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程改革 >> 内容

在听课评课中实现专业化成长

时间:2011/10/12 22:41:09 点击:

  核心提示:听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化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时下,不少学校的听课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稍加留心,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的听课行为较为“随意”,致使听课低效,甚...
  听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化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时下,不少学校的听课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稍加留心,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的听课行为较为“随意”,致使听课低效,甚至无效。那么,如何让听课更为有效呢?教师需要努力避免三点。
  一、听前不能毫无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如此,听课亦然。有老师可能会问,上课需要准备,难道听课也需要准备吗?答案是肯定的。现实中不少老师往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急匆匆地走进别人课堂,稀里糊涂地听,至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课标对该内容的描述等,听课者更是“云深不知处”了。不了解内容,不熟悉教材,对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重难点是否突出,不甚明了,自然无法评判教学的优劣好坏,听课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以为,教师在走进他人课堂之前,一定要事先了解其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课文在整本教材,乃至整个学段中的地位、作用;看看教材、教参,名师的教学设计或实录;甚至设想自己来上,“某个环节会怎样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预设解决策略”,“自己教学的疑惑”等等。课前有了这样一番准备,自己在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看教者怎么做、如何解决,这样做,高明在何处,或不足在哪里,思考改进办法等等。这样的听课,是带着思想进课堂的,有备而来,自然会满载而归。
  二、听课切勿心不在焉
  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笔者总会发现这样的“风景”, 教室里的听课教师千姿百态,或不时东张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或坐立难安,急欲下课;或交头接耳,小声谈笑;或时出时进,接打手机;或闭目养神,恹恹欲睡;更有甚者,听到中途就“撤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听课教师没有礼貌,缺失修养和不尊重上课教师的表现。如此听课,既让自己没有学到东西,浪费了时间,又会或多或少给授课教师带去负面心理情绪,影响其教学。
  诚然,也许所听之课不精彩,味同嚼蜡,而这不正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细细琢磨的问题吗?此时,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症结何在,该如何解决,如果自己上又该怎么避免。
  笔者以为,观摩一节课,只要认真听并深入思考,借鉴亮点,其不足引以为戒,就会获益良多,有不虚此行之感。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察视点,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对象,有效性如何;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是否凸显主体性;学习内容是否链接学生的生活,教师对素材的加工处理是否到位;评价是否做到了多元化、过程化;课堂氛围如何等,这些都值得教师去关注和思考。
  三、听后应该参与评课
  反观日常的听课活动,笔者发现老师们有的是踩着铃声进课堂,甚至开课许久之后,姗姗来迟,而下课铃声一响,立马起身走人,听课活动似乎大功告成了,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殊不知,这样的听课流于形式,效果难尽如人意。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种甚至多种思想。”思想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迸发智慧的火花,进而激发更多的灵感,更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听课之后,教师不能一走了之,而应主动跟授课教师以及其他听课老师一起交流观课感受,针对印象深刻的某个教学环节,与大家商榷探讨,切磋教法。这样的互相交流,对于教者与听者是“双赢”,互惠互利的。于上课教师而言,教后的交流有助于固化自身优点,改进不足,而对观课教师来说,交流会进一步深化观课感受,甚至碰撞出更多思考火花,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使之成为一种经验。此外,观课后要及时回忆补充,整理分析,梳理自己零碎的思考感受,使之系统化,更具条理性,结合课例,找寻授课讲师教学安排、活动、教学智慧等背后的理论依据、思想观念;剖析其优劣得失,优者借鉴之,劣者避免之,在此基础上写出观课反思,提炼出一些共性,上升到理论,与同伴分享。
  其实,结合教学实录写写观课感受,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既收获了思想,又收获了专业成长。
  听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听一节好课,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听一般的课,能发现问题,窥见自己的短处,使自己少走弯路。只有努力克服听课的弊端,带着思想,有备而来,有的放矢进课堂,认真倾听,深入思考,边观摩,边琢磨,积极主动地交流观课的思考体会,并诉诸于笔端,听课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张道明,四川省屏山县大乘镇柏杨小学;王志琪,四川省屏山县新市镇平宁基点校)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网站(www.zyyz.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yyzjwc@126.com 移ICP备1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