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经验交流 >> 内容

对“名师”的最大重视是什么

时间:2011/10/13 12:05:30 点击:

  核心提示:时下为了激励教师群体的成长,各地评选“星级教师”、“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已渐成常态,许多地方也纷纷提高了这批教师的津贴、补助、奖励、科研经费,这些措施对造就一批“名师”,激活教师群体活力与水平...
  时下为了激励教师群体的成长,各地评选“星级教师”、“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已渐成常态,许多地方也纷纷提高了这批教师的津贴、补助、奖励、科研经费,这些措施对造就一批“名师”,激活教师群体活力与水平,客观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激励作用。
  但不容回避的事实也跟着摆到桌面上来了,那便是如何对这些“名师”的日常管理操作到位。君不见,人或多或少有些惰性,即使是有着使命感的“名师”也不例外。如果管理办法大而空或不易操作,或者有措施无执行,乃至有执行却只是走过场,便容易导致“名师”群体惰性的滋生,这不仅容易失去对教师群体的激励示范作用,对其自身成长也是有害无益的。
  毕竟,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见到有些教师成名后出现“退化”的现象,此时人们常常从“名师”身上找原因。的确,“名师”能积极进取有本人的上进因素;同样“名师”不思进取也因他自身固有的惰性,但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应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对“名师”的管理是否到位。因为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名师自然也不例外。先贤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些在放任自流的环境中仍有积极作为的人终究是少数,对大多数“名师”而言,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对其发展却有着引领作用。我们不乏看到,现实中存在着不少的有制度无执行的事例,培育了一些逐渐在“惰性”作用下有位却无为的“人才”,不仅失去了“示范”的初衷,更削弱了所在群体的研究风气。因此,对这些“名师”的管理并非仅是有了一纸“管理规定”后便万事大吉了,而应看一下日常的操作中是否关心和引领到位。
  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在用制度和措施来激发“名师”们潜能的同时,应真正为其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的那样,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而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毋庸讳言,如今有的地方名义上重视“名师”,到了具体措施和待遇上却常常是“口惠而实不至”或姗姗来迟,这不免挫伤了这些教师领头人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他们作为已小有名气的人,更是多有继续发展的内心愿望,因此我们可以为其能力的展现来多方创造条件和机会,打造适宜的平台让他们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如安排适合其发挥作用的观摩课、研究课、学术讲座等,成立“名师工作室”来促进其研究能力的提高,为其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为其成果的出版、发布提供必要的帮助等。我们须看到,作为一个特殊人群,他们内心深处更渴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事业上收获更丰硕的果实,而不思进取、认为自己“船到码头车到站”的终究是少数。事实上,导致名师“名而不鸣”乃至退化的最主要因素不在名师本人,而在于缺乏激励机制的管理模式和成长环境。因此用制度的平台去规范、促进名师的成长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跟上积极管理的名师团队必然是退化的团队。
  一言以蔽之,我们常见到的鲜花、掌声和各级奖励体现了对“名师”价值的应有重视,而规范、积极的管理其实更是对“名师”群体的真正重视,也是对教师团队和激励制度的真正尊重。 (作者:孟祥杰)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网站(www.zyyz.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yyzjwc@126.com 移ICP备1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