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校管理 >> 选课走班 >> 内容

深化“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改革,全面变革学习方式方案(转)

时间:2011/1/2 18:00:54 点击:

  核心提示:《深化“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改革,全面变革学习方式》方案福州第八中学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从98年秋入学的高一开始实施《深化分层次教学,试行学分制管理》(简称“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整体教...
  《深化“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改革,全面变革学习方式》方案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从98年秋入学的高一开始实施《深化分层次教学,试行学分制管理》(简称“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整体教育改革,这个改革是以课时改革为突破口,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分层次教学为策略,以“选课”为特色,以学分制评价为保证,至2001年夏为止,已完成了第一轮三年的试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01年秋季,福建省全面实施教育部新课程计划,面对新课改的大背景,结合我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际,在《深化分层次教学,试行学分制管理》的教育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深化“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改革方案,从2002年秋季正式实施,2003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继续实施该方案。
  一、目的要求
  1、深化“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改革的目的是:用三到四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更高水平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高质量地实现八中学生“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目标。
  2、教学班授课制与分类分科分层次组合课程相结合,学科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相结合,国家、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必修、选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形成适应不同发展趋向的课程优化组合,允许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选择,体现“优秀加特长”或“合格加特长”的教育特色,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的目的。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程及学习层次的设置和选择,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的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选课制管理要点
  4、我国高中教育课程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以提高促进学生发展的高中课程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热点,校本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灵活适应社会的变化,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我校的实际构建以学科类课程为主,综合实践类课程为辅,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国家统一课程与校本选择课程相结合的可供选择的分类分科分层次的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的需要,为“选课制”奠定了基础。
  5、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构建“选课制”的课程框架。课程框架如下:
  必选类课程:《心理素质》
  综  合
  实践类课  程
  研究性学习课程
  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社区服务课程
  社会实践课程
  课程框架
  学科类
  课  程
  必修类课程
  不分层次课程:语、史、地、体、信息技术、艺术(共6门)
  分层次课程
  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各A、B、C三个层次课程
  政治、生物各A、C两个层次课程
  选修类课程
  国家选修类课程:数学、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
  地理(共7 门)
  校本选修类课程
  任选类课程
  人文科学类课程
  自然科学类课程
  实践科学类课程
  学科竞赛类课程
  艺术体育类课程
  我们构建的课程框架力求做到“五突出”:即突出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同时采取课程构建与整体教育改革相结合,与教科研相结合,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与变革教学方式相结合,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与师生共同发展相结合,保证课程框架的整体性、科学性、实效性和规范性。
  6、校本课程开发不但为“选课制”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教师提供了无限表现与创造的空间。长期以来,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什么的意识,教学意识是怎样教的意识,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建立深刻的课程意识,使每一门课程都接受“市场”的检验。为了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分层次学科的任课教师至少能开好两个不同层次的两门课程,每一位任课教师每学年都能自主地开发教材,高质量地开设一至二门以上的校本选修课程,同时还要至少指导好两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特别是高、中级教师,要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胜任自己的工作职称。
  7、“选课制”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最佳发展”需求,根据课程体系的要求,选择分类分科分层次课程的最优化组合,形成“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套餐”。例如准备升入大学理工类物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必修分层次课程中选择数学A、物理A、化学B、英语B、历史C、政治C,也可以选择数学B、物理A、化学A、英语A、历史C、政治C,同时可以在自然科学类或实践科学类课程中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还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选择相关研究方向的课题研究课程,形成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套餐”。在这过程中允许少数学生各门课程优秀加特长,允许大多数学生部分课程优秀加特长,允许少数学生合格加特长。
  8、“选课制”的管理原则: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选课指导,力求克服选课的盲目性,提高选课的科学性,明白“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道理。
  (2)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并允许选择有所调整,规定每学期期末结束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选择力求合理,避免频繁调整,以便学生稳定发展。
  (3)选课要注意整体设计,这就是要把必修分层次课程和必修不分层次课程,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设计,合理选择。
  9、分层次教学操作要点:
  (1)课程分层。必修课程分层次,选修、综合实践课程也分层次,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实际能力和将来学习专业做出各种不同层次的组合选择。
  (2)目标分层。根据A、B、C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可供发展的教学目标,起到教学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
  A层次教学目标: 适当提高教学要求,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注意拓宽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撰写学习研究论文。
  B层次教学目标:按现行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优良要求,注意适当拓宽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和应用能力。
  C层次教学目标:按现行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合格要求,采取“慢进度、多反复、常反馈”的办法,夯实基础,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3)施教分层。在教学过程中,“一体三重”教学模式对C层次的学生在“情、导、实践”环节上表现为“激兴趣,养习惯,带着走”;对B层次的学生在“情、导、实践”环节上表现为“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对A层次的学生在“情、导、实践”环节上表现为“立志向、导探索、自己走”。
  (4)评价分层。作为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既要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又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既要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基”的水平,又要考查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让不同层次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在学期终结性评价的试卷命题中,除60%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共同要求的试题外,40%在题数、题型、内容相同的原则下,以不同难度权重,分A、B两种层次的题目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三、走班制管理要点
  10、“选课制”是“走班制”的基础,“走班制”是“选课制”的必然,没有“选课制”就不会出现“走班制”,没有“选课制”,“走班制”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选课制 ”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最佳发展”需求,选择分类分科分层次的课程最优化组合,形成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套餐”,按课程“套餐”到规定的课程“餐厅”即教室走班上课,从而体会“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道理。“走班制”打破了长期不变的行政班教学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以班主任为主体,班干部为辅助,学生处于“被动管理”地位的旧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以“走班制”为背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选择,自我约束的自主、自重、自立、自强的动态教学管理制度。
  11、“走班制”带来了行政班“化整为零”的变化,带来了班主任的管理观念、管理方法的变化。“走班制”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微观管理为主宏观指导为辅为宏观指导管理为主微观管理为辅,变少数学生干部的传统管理为多数学生干部的信息反馈与调控,变行政班主任单向管理为行政班主任与教学班教师相结合的多向管理,全方位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发展,为“育人为本”奠定扎实的管理基础。
  12、树立“教管合一”的教育管理理念,建立“教管合一”的教育管理制度,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当然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充当“班主任”角色,每学期按照制定的出勤、上课、作业、能力评价条例,采取A、B、C、D等级制做出教学班学生的学习考勤,思想心理,学习指导,学业评价和学分评定工作。对所教每位学生写出一句两句富有特色的描述性评语,评价学生“走班”中各层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完善。
  13、行政管理要突出“人本思想”,教育管理要突出德育首位,学生发展管理要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走班”过程中,教师做为“人师”、要肩负“人格塑造,情感薰陶”的重大使命,要努力改变传统角色,创造民主平等氛围,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走班”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重视方法和能力,而忽视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弊端,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素质,人格魅力和人格的力量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大的感染和影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走班”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旁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给学生以心理上支持,培养自律能力,明确学习责任、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做人。
  四、学分制管理要点
  14、学分制管理的意义。学分制是相对于百分制,以选课制为前提,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受教育程度的计算单位,以取得最低的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意义在于:不论课程类型,不论是否考试科目,都按照学时确定本门课程的学分,在评价体系中能够赋予同样学分的不同课程同样的权重,打破以单纯学科考试特别以有会考、高考的学科考试得分率评价学生的旧框架,构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课程修习和素质提高进行全面评价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在保证国家必修课程基础性、统一性的前提下,制约与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层次差异,个性差异,兴趣与爱好差异,将来的择业导向差异,有效地选择课程和课时,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有利于学生全面、生动、主动、和谐地发展。
  15、学分制的操作要点
  (1)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原则按每学期每周修习一课时计为 1 学分,学期考核合格取得修习课程相应的学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每周3课时,按照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管理和评价条例》,视研究学习的时间长度、研究学习过程和研究学习成果予以评价。劳动技术教育每周1课时,以劳动技术掌握的程度予以评价。社会实践每学年1周(折合每周1课时),以社会实践的过程和效果予以评价。班会、团队活动、社区服务每周1课时,以其活动的设计、实践和效果予以评价。
  (2)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学科、体育艺术、创新创造等竞赛,获奖者附加奖励学分和积点,奖励学分和积点计入选修课程学分中。数、理、化、生、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大赛、正式体育艺术竞赛,获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附加奖励学分4、2、1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附加奖励学分8、6、4分,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附加奖励学分12、10、8分,其余竞赛原则按上述附加学分折半给予奖励。各级竞赛每 1学分的积点按一、二、三等奖次分别设积点为4、2、1点。
  (3)对必修课程,每位学生均应按学校课程教学计划参加学习、活动与考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申请自学、提前修习,参加相应学科类必修课程和国家规定的选修课程考试取得学分。选修课程可按学校选修课程开设计划选修,可以跨学期选修,也可以自学方式选修,通过参加选修课程考试,考试合格,取得规定学分。课程计划所列的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确有困难或确有特殊原因的个别同学,可以申请免修部分选修课程。申请自学课程在每学期开学第二周内进行,凡申请自学课程或申请免修课程的学生都必须向学校提交正式申请报告,经教务处审批后公布生效。凡送评市级以上三好的学生都必须修满当年课程设计的累计学分。
  (4)学生每门课程学习质量的高低以及学年和毕业总成绩以“学分积点”量化显示。学分是学生修习课程量的评价,学分积点是学生修习课程质的体现。国家统一规定的学科类课程设学分和学分积点,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只设学分不设学分积点,数、理、化、生、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等正式竞赛设学分和学分积点。其中国家统一规定的学科类课程的学分积点计算公式为
  。
  课程学分积点小于该课程学分数者,该课程不能取得学分,只有学分积点。学年学分积点等于上、下学期课程学分积点的总和,毕业学分积点等于三个学年学分积点的总和。
  (5)毕业和超前毕业。从高一上学期开始至高三上学期结束为止,学分总数设计及毕业标准如下
  学       课程
  分     类
  项目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累   计
  学分设计
  毕业标准
  提前两年修满十门必修课程(政治、语文、英语、数学、信息技术、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和当年其他课程学分,并获省级奥赛一等奖或并进入冬令营被大学特殊录取者,可以提前毕业。提前一年修满十门必修课程和两年其他课程学分,并获省级奥赛一等奖或被大学特殊录取者,可以提前毕业。三年内未能修满学分者,只发给结业证书,在离校二年内经本人申请参加相关课程补考,合格并达到规定学分后可补发毕业证书。
  16.课程学分设置。
  课程类 学    学期
  分
  课程  高   一    高  二 高三 学分
  合计
  说      明
  上期 下期 上期 下期 上期
  必
  修
  课
  程 思想政治 2 2 2 2 2 10     学科类必修课程设学分和学分积点,学分积点计算公式是:
  语    文
  英    语
  数    学
  信息技术
  物    理
  化    学
  生    物
  历    史
  地    理
  体育与健康
  艺    术
  学分小计
  选
  修
  课
  程 数   学         4 * 4     “*”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实力和将来的学习专业导向进行自主选择。单科性选修课程只设学分不设学分积点,分科性选修课程设学分和学分积点,数、理、化、生、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正式竞赛设学分和学分积点,各级竞赛一、二、三等奖每学分积点分别设为4、2、1点。
  历    史
  物    理
  化    学
  生    物
  地    理
  信息技术
  学校选修课
  地方选修课
  学分小计
  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研究性学习 3 3 3 3 3 15     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课程只设学分,不设学分积点。
  劳动技术教育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学分小计
  学期学分合计
  五、校本选修课程管理要点
  17、学分制评价管理和走班制的教学管理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学校在国家课程教材多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课时改革的时空,深化分层次多元课程建设,深化校本选修课程的建设,校本选修课程经过多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不但要做到“六有”,即有教材(正式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或自编的讲义教材,没有教材的课程是不合格的课程)、有课时、有教师、有教学计划、有教学要求、有评价方法,而且要高质量地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服务。每位教师特别是高、中级教师要能开发高质量的选修教材,每年高质量地开设一至二门以上的选修课程,要加大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科研力度,以选修内容的系列专题教学为主体,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个别确实没有能力或不合格开设本校选修课程的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暂免的期限和备课的计划。
  18、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的教师上一学年期末前两周(高一在暑期)向学校申报下学年开设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原则上以学年为单位,计划内容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内容简介,教材与教参,考核评价办法,选学对象要求。每学期开学前,由教务处公布教师申报的课程计划、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今后专业,择业取向自主选择报名,班主任、年段长汇总,教务处审核、调整、编班(除特殊课程外,原则上至少20人才开课),开学第一周正式开始上课。期末温书假前第三周安排校本选修课程学期考查,选修考查后一周向学生反馈学习评价结果(包括考查成绩“四项”等级评价和描述性评语)。
  19、学校选修课程以培养兴趣,发挥特长,拓展知识,提高研究学习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最新的社会热点、焦点和科学文化成果的认识和研究,注重选修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选修课程要体现开放性、时代性、研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增强体魄,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学科的初、高中衔接问题,会考、高考复习问题,都是学科类必修课程考虑的问题,应在学科类必修课程课时内解决。学生选修课程的不同选择不影响其学科类必修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不影响高中毕业后的高考复习与准备。
  20、为了提高校本选修课程质量,必须加强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教学和管理的督导,除听课、查课,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外,每学期开学、期中和期末三次进行校本选修课程教案和配套教材的检查,每学年九月份举办校本选修课程的公开教学观摩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
  21、校本选修课课程计划
  科
  类 课     程 周课时 开 设 学 期 学分 98年秋以来曾经开课的主讲教师
  一 二 三 四 五
  人文
  科学
  类
  代
  号
  101文言文选读 1 √ √ √ √   1 王忠贤 林爱钦 陈秀英 黄玉銮 黄  敏
  林一惠 刘冠英
  102唐诗宋词鉴赏 1 √ √ √ √   1 魏心芳 许友工
  103中国古代名著欣赏 1 √ √ √ √   1 许友工 丘实真
  104中国古典名著欣赏 1 √ √ √ √   1 丘实真
  105外国文学名著欣赏 1 √ √ √ √   1 魏心芳 周  英 丘实真 许亚敏 饶蔚蓉
  李  熙
  106现代文阅读 1     √ √ √ 1 许友工 陈秀英 林浦松 陈兰青 许亚敏
  饶蔚蓉
  107语言表达 1     √ √   1 魏心芳 周  英 陈兰青 李  熙
  108阅读与写作 1 √         1 黄天轼
  109现代诗歌阅读与鉴赏 1 √ √       1 刘冠英
  110新概念英语(第二册) 1 √ √       1 林梦玲 林  默 林海音 陈瑞榕 陈杏元
  陈雪燕
  111新概念英语(第三册) 1     √ √   1 林梦玲 林  默 林海音 陈瑞榕 陈杏元
  陈雪燕
  112英语阅读训练 1 √ √ √ √ √ 1 张  筠 陈瑞榕 江 英
  113英语阅读与写作 1     √ √     陈杏元 林  枫
  114英语听力 1 √ √ √ √ √ 1 张  筠
  115英语泛读(A)(B) 1     √ √   1 林  星 吴徵武
  116原著阅读 1 √ √       1 吴徽武
  117原版电影欣赏 1 √ √       1 陈瑞榕
  118英文报刊选读 1 √ √       1 宋  灵
  119英语原作欣赏 1     √ √   1 林  澄
  120新综合英语 1 √ √ √ √   1 美籍教师
  121英语作品选读 1 √ √ √ √ √ 1 林  星 许  蓉  陈雪燕
  122英语写作指导 1     √ √ √ 1 张  凌 陈杏元 林  枫 严正田
  123走遍美国 1 √ √ √ √   1 张  凌 江  英 林雅冰 郑长青
  124英美文化与跨文化交流 1     √ √   1 吴徽武
  125英语中级阅读300篇 1 √ √       1 许  蓉 江  英
  126 Sing Along唱起来 1 √ √       1 吴徽武 王  慰
  127 英语晨读、表演 1 √ √       1 陈瑞榕 吴徽武
  128 挑战英语单词 1 √ √       1 宋  灵 陈瑞榕
  129时政分析 1 √ √ √ √ √ 1 蔡  隆 周雪英 谢家兴 危茶良 陈玉兰
  130金融知识入门 1 √ √ √ √   1 危茶良 蔡  隆 连仁昌 谢家兴
  131 股票入门 1 √ √       1 陈玉兰
  132哲学研究初步 1     √ √   1 蔡  隆 周雪英 连仁昌 黄潮生
  133生活中的趣味哲学 1     √ √   1 危茶良 蔡  隆  连仁昌 黄潮生
  人文
  科学
  类
  代号1  134公民与法 1     √ √   1 蔡  隆
  135邓小平理论学习 1 √ √ √ √   1 谢家兴
  136个人与社会 1 √         1 陈光斌 外聘
  137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1 √ √ √ √   1 连仁昌 危茶良
  138思 想  政治  基 本 理  论   实 际  应  用 1 √ √ √ √   1 蔡  隆 周雪英 连仁昌 黄潮生 危茶良
  139史料鉴析 1 √ √       1 林  琴
  140历史名城与地方文化 1 √ √       1 高春燕 林  琴 吴  晖
  141世界名城与文化 1     √ √   1 高春燕
  142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 1     √ √   1 王丽琴 管柏华 骆志煌 吴  晖
  143史学理论与专题研究 1 √ √       1 吴  晖 管柏华 王丽琴
  144中国古代治乱兴衰史 1     √     1 骆志煌
  145影视作品中的历史 1 √ √       1 骆志煌
  146中国文化史 1   √ √ √   1 王丽琴 骆志煌 王隽宇
  147中外历史专题研究 1     √ √ √ 1 骆志煌 吴  晖  王丽琴 管柏华 林  琴
  148中外专题史 1 √ √       1 林  琴
  149我眼中的中外名人 1 √         1 管柏华
  自然科学类
  代号2 201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 1     √ √   1 潘郁芳 周  平 张  弘 王蔼民 王芳玲
  刘  燕
  202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1 √ √       1 林兆铿 唐巧珍 余伙荣 周  平 许光启
  龚丽珍
  203高中数学解题方法 1 √ √       1 唐巧珍 余伙荣 林兆铿 许光启
  204 一元 二 次 函数 与一 元 二 次方 程 1 √ √ √ √   1 潘郁芳 张  弘 唐巧珍 高建民
  205 数学实际应用 1   √ √ √   1 刘  燕 王蔼民 王芳玲 林  威  宋长芬
  206 函数及其应用 1   √ √ √   1 陈雷鸣 张  弘 林兆铿 余伙荣 龚丽珍
  陈文清 林  威
  207高中数学应用问题 1 √ √       1 王芳玲 王蔼民 许光启 余伙荣 刘  燕
  208微积分初步 1     √ √   1 陈雷鸣
  209 数学建模研究 1     √ √   1 周  平
  210 数学归纳法 1     √ √   1 陈雷鸣
  211行列式、线性方程组及应用 1     √ √   1 林  威  龚丽珍
  212数学思想与思维方法 1     √ √ √ 1 周  平 陈雷鸣 张  弘 唐巧珍 林  曦
  213定积分的应用 1       √   1 陈雷鸣
  214简易逻辑与平面向量 1 √ √       1 陈雷鸣 林  曦 林兆铿
  215数学归纳法 1     √ √   1 陈雷鸣 王芳玲
  216牛顿定律及应用 1     √ √   1 吴  颖 宋建清 廖弘毅 刘  成 陈汉铮
  詹成俊 陈世椿 刘  成 戴  颖
  217物理思维方法及其应用 1 √ √
  218物理实验设计探索 1 √ √       1 宋建清 刘  成
  219物理定律及其研究方法 1 √ √       1 吴  颖 张  和 宋建清 张家驹 廖弘毅
  刘  成 章盛智 詹成俊 陈世椿 陈汉铮
  220物理大世界 1 √ √       1 戴  颖
  221电磁现象分析与应用 1     √ √   1 陈汉铮
  222材料技术 1 √ √       1 陈  晨
  223趣味化学 1 √ √       1 江小金 王  青 陈  祝 刘  剑
  224环境教育 1 √ √       1 夏宗禹
  225化学原理及应用 1     √ √   1 杜开颜 江小金 林尧铭 王  青 夏宗禹陈  祝 刘  剑  周  枫
  22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     √ √   1 江小金
  自然科学类
  代号2 227生物技术 1     √ √   1 宋育红
  228中国旅游地理 1 √ √       1 周华颖
  229世界旅游地理 1     √ √   1 周华颖 刘  文
  230区域地理 1     √ √ √ 1 周华颖 刘  文 陈  坦
  231天文学基础 1 √ √       1 陈学军
  232地球概论 1 √ √       1 陈  坦 陈学军
  233生命科学的奥秘 1     √ √   1 陈文辉
  234科技英语 1     √ √   1 吴徽武
  实践科学类
  代号3 301学习习惯与优化学习 1 √ √       1 张  弘 王蔼群
  302学习人格与职业心理 1 √         1 林  莎 陈  红
  303心理素质 1 √ √ √ √ √ 1 谢维兴 林  莎 陈  红  曾  帆
  304书法 1 √ √       1 李智明
  305演讲与口才 1 √ √       1 丘实真 饶蔚蓉
  306 Autherware制 作与技巧 1 √ √       1 刘  健
  307 Foxpro数据库管理 1 √ √       1 刘  健
  308 Powerpoint 1     √ √   1 黄品霞 李剑明
  309 Delphi设计基础 1     √ √   1 刘  健
  310《几何画板》制 作与技巧 1 √ √ √ √   1 陈  光
  311 Internet操作与技巧 1 √ √ √ √   1 李剑明 刘  健
  312网页制作 1     √ √   1 黄品霞
  313 Prontpage 1 √ √       1 黄品霞
  314 Premiere 5.5 1 √ √       1 李剑明
  315 Photoshop 6.0 1 √ √       1 陈志忠
  316 Flash 1 √         1 黄品霞
  317 Frontpage2000 1     √     1 黄品霞
  318 Windows操作 1 √         1 刘  健
  319 Anthorcoane 1 √         1 刘  健
  320摄影 1 √         1 章盛智
  321 业余无线电台操作 1 √ √ √ √   1 章盛智
  322“三小”制作与发明 1 √ √ √ √   1 张家驹
  323 文山学社活动 1 √ √ √ √   1 黄玉銮 林浦松
  324地质地貌考察 1 √ √ √ √   1 陈  坦
  学科竞赛类
  代号4 401英语竞赛 1 √ √ √ √   1 林  枫 许  蓉 吴徽武 林  澄 许  蓉
  402英语奥赛 1 √ √ √ √   1 江  英 林 枫
  403数学竞赛 1 √ √ √ √   1 周  平 王芳玲 高建民 陈雷鸣 许光启
  王蔼民 林  威 余伙荣 唐巧珍
  404数学奥赛 1 √ √ √ √ √ 1 龚丽珍 林兆铿 王芳玲
  405物理竞赛 1 √ √ √ √   1 张  和 宋建清 陈汉铮 戴  颖 廖弘毅
  406物理奥赛 1 √ √ √ √ √ 1 张  和 廖弘毅 詹成俊
  407化学竞赛 1 √ √ √ √   1 林尧铭 江小金 杜开颜 陈  祝 刘  剑
  408化学奥赛 1 √ √ √ √ √ 1 林尧铭 杜开颜 陈  祝 林尧铭
  409生物竞赛 1 √ √ √ √   1 陈文辉 宋育红 林  莎 陈  红
  410 生物奥赛 1 √ √ √ √ √ 1 陈文辉
  411信息技术奥赛 1 √ √ √ √   1 陈  光
  艺术体育类
  代号5 501 武术 1 √ √ √ √ √ 1 郭志农
  502艺术体操 1 √ √ √ √ √ 1 张  静
  503 韵律操 1 √ √ √ √   1 陈文萍
  504乒乓球 1 √ √ √ √   1 赵秀平
  505羽毛球 1 √ √ √ √   1 江  雄
  506篮球 1 √ √ √ √   1 李光文
  507排球 1 √ √ √ √   1 陈文萍
  508足球 1 √ √ √ √   1 吴新香
  509田径 2 √ √ √ √   2 张祥辉
  510声乐 1 √ √ √ √   1 王  慰
  511舞蹈 1 √ √ √ √   1 许  文
  512素描 1 √ √ √ √   1 陈  彤
  513水彩水粉画 1 √ √ √ √   1 柯  健
  514合唱 1 √ √ √ √   1 王  慰
  515电子琴 1 √ √ √ √   1 许  文
  516 装饰图案 1 √ √ √ √   1 柯  健
  517 坚笛 1 √ √ √ √   1 许  文
  518 广告设计 1 √ √ √ √   1 柯  健
  519 英语表演 1 √ √ √ √   1 林  默 张  筠 陈雪燕
  六、变革学习方式要点
  22、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与策略,在学校教育改革和省课程改革整合过程中,努力做到“六个改变”和“六个关注”:(1)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2)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3)改变过于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关注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和沟通;(4)改变过于划一“克隆”式的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塑造;(5)改变过于强调考试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改变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关注师生民主平等与合作关系。
  23、以“五变”为抓手(即:①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习惯为“先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重点讲解”;②变“教师问,学生答”问答式教学为“先学生质疑提问,后教师点拨指导”; ③变“教师先讲概念结论,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为“学生探究讨论,后导出概念结论”;④变“教师注入式说教”为“让学生动手操作,做中学,用中学”;⑤变“大班授课”为“多向小组合作教学”。)在“一体三重”(讲求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和操作平台上构建适合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方式,较大面积地推进小班教学,全面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分阶段推进基于多媒体或网络环境的小组合作学习,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24、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载体,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体验,逐步培养探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每位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的态度至少指导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研究,撰写课题指导教案,撰写课题研究案例分析,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努力向学科教学迁移,促进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推进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深入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25、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6、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
  (1)自主学习要求
  ①参与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已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②发展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③有情感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④对认知活动能够自我鉴控,能做出相应的调适。
  (2)合作学习的要求
  ①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②承担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
  ③相互尊重,有效沟通,求同存异。
  ④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评价,相互补充,拓展思维。
  ⑤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的智慧价值,对共同活动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的有效途径。
  ⑥组内学生异质互补,组间平衡,激励竞争,促进发展。
  (3)探究学习的要求
  ①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领域中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解释论证,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
  ②探究学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过程性、开放性、创造性。
  ③要有充足的时空,从挑战性问题出发,关注过程和体验。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整合
  ①教师首先是导师,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责任、习惯、方法和能力,做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发、主持、指导和促进工作,在师生互动中产生增值合力,促进教学相长。
  ②网络是信息时代的学习工具,是变革学习方式的载体,自主学习是基础和责任,合作学习是互动和促进,探究学习是实践和创新,只有这几者科学、合理地整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跨越式发展。
  ③师师互动合作、主动探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福州第八中学)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网站(www.zyyz.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yyzjwc@126.com 移ICP备1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