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经验交流 >> 内容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教材内容编排设计

时间:2011/1/5 9:11:04 点击:

  核心提示: 一、当前教材内容编排设计中存在的弊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呈现单一化倾向,只注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语言与逻辑的形式来安排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学生对知识能否...

一、当前教材内容编排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呈现单一化倾向,只注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语言与逻辑的形式来安排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学生对知识能否记忆及是否会运用,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心里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载体,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研究型学习的需要,实现教育目标的优化,在当前的教材编排设计中重视认知心理学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教材内容编排设计形式单一

考察当前基础教育的教科书可以看出.语言与逻辑的形式是教材内容的主要编排形式,很少有图形语言、动作语言、音乐语言等形式的版本,也很少运用语言与逻辑以外的各种信息传播媒介来表达教材内容。即使有运用也经常难以与文字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教学内容与思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现行高中几何教材在内容的编排设计上多是由理论(概念定理公理公式等)到例题.再到练习题的单一模式,除注重用严谨学术性强的语言来系统性地表达数学概念外,几乎没有更为形象的阐述方式。

2.教材内容编排设计中以教师而非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结果为中心的教学目的观也导致了教材内容编排设计上的“教师中心”倾向。由于在教学中只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外部行为,所以缺乏对认识过程中发展何种能力的目标分析,以及为发展这种能力学生应进行怎样的认知过程的内容分析。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教材内容编排设计上表现出脱离学生认识主体的“教师中心”倾向。在目前的教材编写实践中,注意了从众多教改经验中选择吸收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新方法,但由于缺乏关于怎样学会思考和怎样学会学习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忽视了学生将如何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也忽视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如何去发展相应的学习能力的问题。而实际上恰如美国教育家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著名记者戈登·德莱顿在他们最近所著的一本世界畅销书《学习的革命通向2l世纪的个人护照》中指出:“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本书作者认为,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3.教材内容编排设计存在以知识结果中心倾向

著名教育技术学家R.M.加涅指出:学习实质上不是外部的行为变化一“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归之于成长的过程。”但这种变化又必须根据外部的行为来推测。由此可见.学习将使怎样的内部心理机制发生变化.以及通过哪些外部行为来推测学生内部心理机制的变化,就成为教材内容编排设计的出发点。而行为主义心理学不主张对内部心理机制的推测,只注重外部刺激如何能引起所希望的反应行为。由此.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教材的编排通常是对教学大纲内容的具体描述。

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如果把认知方面的能力限于后天习得的能力.则作为学习成果的能力是由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构成的。

1.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

认知心理学认为,言语信息作为习得的一种能力,是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陈述性语义信息组织,是以命题网络形式在内部进行表征的。若对已构建的内部认知结构只要求回忆符号系统及陈述其代表的意义,则观测到的是言语信息。

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强调新知识的建构是其意义的获得,而不是机械记忆负载意义的符号系统?即新知识符号与原有认知结构中观念、表象、符号等建立起本质的非人为的联系。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论来说明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规律:第一,由环境(包括教师和教科书)向学生呈现新的命题知识;第二,学生把知觉到的语言文字符号或其他符号转换成命题的表征;第一.外界输入的新命题通过激活的扩散,使学生原有命题网络中相关命题被激活;第四,新命题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同时处于工作记忆中,它们形成网络联系.新的命题即被习得.或者通过精加工过程而生成新命题;第五.所有由外界提供的新命题和学生自己通过精加工生成的新命题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形成紧密联系而被贮存在长时记忆中。

2.智慧技能(能相对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

智慧技能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将计算机办事过程与人的这种能力进行了类比.认为人脑之所以能进行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也是由于人经过学习,在头脑中贮存了以如果/则形式的编码规则。这种规则被称为产生式.技能的内部结构是以产生式表征的。它外部的反应行为是回答“是不是”“怎么做”的问题。

安德森认为.技能的形式是言语信息在应用中,通过对其适用条件的概括和分化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并且指出,实现从言语信息转化为应用技能的条件是.知识正例同时呈现有助于概括=在正例之后,紧接着出现反例,有助于分化:各个相关的产生式经过整合.形成大的步骤,从而形成产生式系统,这不是所有熟练技能自动执行的心理机制。

3.认知策略(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学习的过程是受某些内部执行控制过程的修正和调节的.这些内部定向的技能叫做认知的策略。”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高级的自我调控的技能,它总是由一套概括化的操作步骤和对信息加工活动有意识的监控调节所构成的,这里的条件是作出采用何种策略的判断标准,依此识别加丁任务的特征和低级信息加工操作的特征,这里的操作步骤是一套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和进行监控的原则规则。认知策略的操作主要是内隐的,但可以通过外部活动的目的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来推测运用认知策略的能力。

认知策略是通过对某类信息加工活动进行反省认知而获得的。这主要表现为将这类信息加工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对加工前的动机、目标、计划的自我意识;加工活动中对活动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加工方法与实际任务和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反省与调控;加工活动后的效果反馈的总结等。认知策略也可以通过别人的传授和在自己的应用实践中而获得。

三、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对教材内容编排设计

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机地应用于教材内容编排设计的实践中,将使教材更符合教与学的规律,更充分发挥不同的信息传播媒介的作用,更具灵活多样性,更能满足学生学的需要,更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1.依据知识分类理论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和教材内容编排设计

学习需要分析是指对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目的:在这一分析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如何分析和描述期望学习者状况。如前所述,学习的成果不是外部的行为变化.而是内部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首先分析教学大纲要求的特点.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成果类化到相应的知识类别中,如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这样我们就明确了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状况是何种内部能力,同时我们也明确了通过哪些外部行为来观测到这种能力。在此基础上,依据认知心理学关于这种能力形成规律的理论和学习者原有能力的特点,分析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应发展哪些“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的能力。在认知心理学中这些就是反省认知能力和认知策略。目前在教育心理学界对这两种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都可以在学习需要分析中应用。由此可以看出,用知识分类理论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和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可以克服传统教材内容编排设计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2.依据能力形成规律的理论进行学习内容分析和教材内容编排设计

在进行教材内容编排设计时,不仅要分析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还要分析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认知过程。分析认知过程不仅要实现掌握知识的目的,还要实现发展相应的学习能力的目的。认知心理学对各类能力形成规律的研究为实现这一目的奠定了基础。例如,言语信息形成的规律是有意义学习的同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的激活理论;智慧技能形成的规律是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产生式知识的理论;认知策略形成的规律是对认知过程本身进行反省认知的理论。教材内容编排设计注重过程已经强调了多年,但在实践中一直没有明显的改进,其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科学操作的途径。

3.依据认知过程中的学习规律对教材内容编排设计

教学是为学生内部的能力变化提供的外部条件,“教”要符合“学”的规律.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而教材正是为实现这一过程服务的。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学习需要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并运用于教材内容编排设计之后,使得依据认知过程中的学习规律选择制定教学策略的分析工作成为一种科学的操作。学习需要的分析提出了明确的能力发展目标,学习内容的分析得出了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认知过程,并明确了认知过程中所遵循的心理学规律。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学生学习发展能力上的特点和认知过程上的特点,以达到使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更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Tags:从认 认知 知心 心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网站(www.zyyz.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zyyzjwc@126.com 移ICP备10086号